English

当年唐山地震的报道

2008-06-0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汶川地震,举世同悲。如果将32年前唐山地震时的“抗震救灾”与这次汶川作对比,不难看出政府执政观念、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和进步。

报纸的报道

1976年7月28日凌晨,河北重要的工业城市唐山发生强烈地震,这时,正是“文革”“批邓”、批所谓“右倾翻案风”的高潮阶段。

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人民日报》采用新华社通稿对这一灾难进行报道,其标题为:《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这则权威报道全文的重点是毛主席、党中央如何带领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等等,对灾情只用“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这样轻描淡写的话一笔带过。

若再细致分析,“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刻意回避了“生命财产”一词,那时,“生命”、“财产”都属“敏感词汇”。长期以来,灾害的破坏程度、伤亡人数、影响范围等不仅讳莫如深,而且属于“国家机密”。

随后几天《人民日报》的重要报道是:7月30日的头版头条是与“抗震”无关的《是毛主席的光辉指示照亮了共大前进道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在斗争中成长》;8月1日,也是第二版才有“抗震”,但却是《十二级台风刮不倒,七级地震震不垮――小靳庄人民在抗灾斗争中胜利前进!》,标题前半句的“十二级台风”,是指一年前的所谓“右倾翻案风”,报道说小靳庄人民“正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反击右倾翻案风,搞好抗震救灾工作,大震,大干,促进大变化!”

9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抓批邓促生产》一文,文中写道:“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摆正批邓、生产、抗震的关系。用批邓带动生产和抗震。”“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但是在同阶级敌人,特别是同党内资产阶级作斗争中,而且是在同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现在,个别地区发生了地震,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唐山地震造成二十多万人失去生命,在那个年代却只是“多少一点困难”!

杂志的宣传

1976年8月号《红旗》杂志发表的短评《人定胜天》写道:“严重的地震灾害确为我们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自然灾害及其所造成的困难和一切‘乱子’一样,具有二重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向对立面转化的。”

《学习与批判》是当时地位仅次于“两报一刊”的杂志,有“小《红旗》”之称,但比“两报一刊”要多一些“文化味”、“文史味”。9月中旬出版的该杂志本年度第七期,发表了颇有“文史味”的《地转实为新地兆――读洪秀全的〈地震诏〉》一文。原来,就在太平军建都“天京”后的第二个月,江苏突然发生地震,“天京”震感明显,一时人心惶惶。为稳定军心民心,“天王”洪秀全颁布一道诏旨,内有“地转实为新地兆,天旋永立新天朝”之句。

《学习与批判》此文声称,洪秀全的《地震诏》是旧世界的“声讨书”、新世界的“宣言书”,“庄严地宣布地震是摧毁旧世界,诞生新世界的征兆”,借洪秀全的《地震诏》中这种“伟大气魄”来隐喻“地震”、“文革”造就的是一个有天道合法性的新世界、新时代。

由于当时片面宣传“毛泽东思想是威力无比的精神原子弹”、“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可以创造任何人间奇迹”,所以,当国际社会伸出援手时,中国却对世界说“不”,拒绝了国际社会提供的任何援助。

在当时,“抗震救灾”的纲领是“以批邓促抗震”、以“抗震救灾”来证明自力更生。在这种观念和逻辑中,生命要从属于“政治”、“政权”和“斗争”。(《经济观察报》5.26)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