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聚焦央视地震直播镜头内外

2008-06-08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有人说,汶川地震的信息传播将载入中国新闻史册;有人说,因为信息透明同步,民心与党心才如此贴近

“5・12”,那个刻骨铭心的时刻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将被几代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时刻。

那个时刻,前一天才从日本回国的白

岩松刚刚降落在昆明机场。忙碌多日,他本想在七彩云南的山水中放松身心,谁成想未出昆明机场就感觉到地震的强烈晃动。消息很快传来:四川汶川7.8级地震。白岩松自然能判断出此次地震的“分量”,他走到机场柜台前,改签立即返回北京的航班。

那个时刻,海霞刚刚来到中央电视台的院子里。她上当晚《新闻联播》的“配音班”――即“不出镜”,为新闻图像配解说词,19点30分《新闻联播》结束即可下班回到6岁女儿身边。14点30分她走进央视大厅,迎面有人在说“地震了”。她琢磨:“不可能吧?一点没感觉到呀!”上楼时还将信将疑。那个时刻,新闻频道值班主编张巍刚刚在二楼的审看间开完“报题会”。

忽然,他听楼道里有人大喊:“地震啦!”张巍随即接到领导命令:“快查!记者赶快联系!”

新闻中心的几个部门立即行动:跑口记者联系国家地震局,得知震中在四川省汶川县;地方新闻部记者立即拨打四川电视台电话,话筒里全是忙音;再拨打正在成都的央视记者手机,同样不通。14点46分,新华社发布了地震消息。

14点50分左右,经多方信息确认地震消息属实。新闻频道在15点“整点新闻”中,“头条”“口播”汶川大地震消息;此前,还以字幕形式公布了地震消息;15点20分,停止新闻频道各栏目的正常播出、停止各时段的广告播出――推出突发事件现场直播节目。

此时,在《新闻联播》办公室里,海霞正为晚上的配音做着准备,只见值班编辑张昕冲进来大声喊道:“谁在呢――”见到海霞,他语速加快:“快!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做好准备,上直播!”这时海霞抬腕看表:14点50分。

海霞平日里不施脂粉,素面朝天。一听“上直播”,立即意识到灾情的严重性,当即进入“战时状态”:化妆、吹头发、换服装。平日出镜她喜欢西装外翻一袭白领,“这时顾不上了,从柜子里拽出一件灰色西服、蓝色内衣,10分钟时间把自己浑身上下都收拾利索了”。她走过武警岗哨,向“播出线”走去。

“本台消息,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正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直播间里,形象甜美的海霞神色凝重。她手中的新闻稿配以字幕反复播出,很快连线到重庆、湖南、湖北各地电视台的记者,报道各地的震感、灾情。

直播间外,值班主编张巍高度紧张地盯着屏幕,地震前方情况如何?后续报道能否跟上?他还是有点担心。

此时,台领导、新闻中心主任“坐镇”新闻中心总值班室。几个人商议着,先是调兵遣将,将分散在重庆、贵阳、武汉原本为奥运圣火传递做准备的记者紧急调往成都;再琢磨安排哪些专家进直播间讲解相关专业知识。尽管前方的报道一时还没到位,但是“直播的窗口开了,就得有内容”。

当晚的《新闻联播》报道了胡锦涛作出的重要讲话和温家宝抵达四川灾区的消息。

随后的《焦点访谈》,推出了“我们共同面对”抗震救灾专题节目。

到22点晚间新闻时,开始了“综合频道与新闻频道并机直播的特别报道”。这就是说,综合频道也“停止节目的正常播出、停止各时段广告的播出”――危情时刻,显示了国家电视台勇于担当的魄力和面对特大灾难事件时前所未有的报道力度。

22点,走出直播间的海霞已是口干舌燥,她说直播时“全情投入不敢喝水”,节目中间有一点时间空隙,也赶紧下来和编导交流随后的连线内容、谈话主题。海霞之后“接棒”走入直播间的是董倩和张羽,随后康辉、赵普、白岩松、敬一丹、文静……相继出场。

“数秒”:为总理讲话抢出“第一时间”

5月12日19点10分,温家宝总理的专机飞抵成都太平寺机场。

舱门打开,首先走出的不是温总理,而是中央电视台的两名记者:李东和梁丽娟。

此时已是19点20分,温家宝总理刚刚在飞机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新闻联播》为“等这条消息”,将延长至19点40分结束。时间非常紧张,此时的李东和梁丽娟肩负千斤重担――必须赶在《新闻联播》结束前将温总理讲话传回央视播出。

两人一溜小跑到专机行李舱取出托运的编辑机,然后大步狂奔到几分钟前才驶进机场的四川电视台卫星转播车。编辑录像带时,梁丽娟感觉自己“紧张得掐着秒,精神高度集中,脑子一片空白,谁说什么话都听不见”,消息带终于顺利传出,此时已是19点32分。

而此时在北京央视大楼接收卫星信号的工作人员,几乎是以“刘翔速度”将录像带从三楼送往二楼的播出线。随着罗京一句“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温家宝总理的坚定话语回响在神州大地、千家万户。

“后”下飞机的温总理火速赶往都江堰市。蒙蒙细雨中,温总理去医院看望伤员,到聚源中学察看灾情,向遇难遗体三鞠躬。

23点40分,在都江堰街边一座临时搭起的帐篷里,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会议。会后,去绵阳、走北川、飞抵汶川映秀镇、乘冲锋舟到青川县,央视记者跟随温总理足迹所到之处,拍摄了一处又一处严重灾情和感人场面。特别是灾区的孩子们,在巨大的劫难面前,懂事、乖巧,温总理与孩子们谈话时眼中噙满泪水。王威、李东、张俊峰三个记者都是大男人,却无法让自己不流泪。

记录灾难中的人性光芒

据央视新闻中心策划组组长穆莉介绍,5月14日下午,《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大型直播特别节目运行48小时之后,新闻中心对节目的组织架构进行紧急研讨、调整。虽然国内外舆论对直播给予高度评价,但总体上记者是在打“遭遇战”。考虑到抗震救灾的长期性,要转向“阵地战”,编、采、播每个环节都要精心组织,追求细节,要有报道的深度和故事性,同时调动多种视听手段,全面提升直播质量。

白岩松与直播导演包军昊在《东方时空》栏目组长期合作,具有“深度”优势,于是我们看到:那个将婴儿护佑身下的“短信妈妈”、那个在担架上吃力地举起右手的“敬礼娃娃”、听到“救救军嫂”的呼声、看到“可乐男孩”的乐观天性……浓浓夜色中的千家万户,这些电视画面发散着生命的色彩、人性的光芒,多少为灾区老少牵肠挂肚的人们,心震颤,泪横流。

在传递感动的同时,白岩松自己也成为感动链条上的一环。5月13日直播已近尾声,他连线正在灾区一线的记者张泉灵。张泉灵参加奥运火炬珠峰登顶活动后,从拉萨返京途经成都,遇地震发生。她当即请缨参加抗震报道,台领导考虑当地通讯不畅,她也离家多日,建议她还是先回北京。可是,张泉灵只身赶赴德阳,与新闻中心副主任王晓真率队的大本营会合。白岩松在连线时说:“谢谢泉灵,刚刚完成火炬接力,又进入生命的接力。”这番话语打动了亿万电视观众,也深深触动了一个人――奥组委工作人员王平久。王平久与白岩松相识,他于深夜写下一首诗《生死不离》,手机短信发给白岩松。第二天上午白岩松看到这首诗时,“我先把自己念哭了”。当晚直播,白岩松对电视观众说:“我希望自己能不流出眼泪把它念完: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生死不离,我数秒等你的消息!”

白岩松说:“我头一天晚上直播时念的这首诗,第二天下午六点半成龙就进录音棚了,据说是连夜谱曲。还出了师鹏版、孙楠版好几个版本。成龙唱的这首歌,后来直播时也播放了。”

那一天民政部社会救济司司长王振耀做客直播室,见到白岩松的第一句话是:“知道你们直播的作用有多大吗?政府决策部门根据前方记者报道的实际情况,作出了相应的政策调整。”

那一晚,白岩松与王司长讨论灾区救济,关注地震孤儿,同时强调不要忽略孤老――很快,我们看到国务院会议决定:救助“孤儿、孤老、孤残”。那一晚,王司长对民政救灾、“大民政”话题侃侃而谈。节目最后白岩松希望他用一句话作总结,没想到王司长离开原来的话题:“我要感谢参与救灾报道的媒体记者、工作人员,感谢中央电视台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对公众进行灾难教育,提升救助理念。”

卧龙地区通讯中断多日,当空军直升机驾驶员将几张写满电话号码的褶皱纸条交给央视前方记者时,当无力处理此事的前方记者将电话号码传至北京大本营时,直播的实用功能凸显:“寻亲平台”诞生。

工作人员给赵女士拨电话时一头雾水,不知自己在代替何人、给何人拨打电话,但赵女士却喜极而泣,因为这是她第一次得知在卧龙工作的老公还活着。

收视率创最高值

新闻中心派赴灾区采访的记者达180多人,大本营设在德阳,新闻中心副主任王晓真、庄殿君先后出任“前方调度指挥”。记者们两人一组覆盖各受灾地区,同时调动各地方电视台资源,以“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连线直播满足观众的视觉需求。据新闻中心策划组组长穆莉介绍,已有113个国家和地区的298家电视机构使用了CCTV的直播信号;新闻频道最高收视份额达7.58%,为平日6倍,创下频道开播以来的最高值。

在北京的公交车上,为看移动电视的“直播”画面,坐“倒座”的乘客扭着脖、侧着身、全神贯注。

在互联网上,赵普因直播时哽咽、落泪而赢得一片“顶”声:“你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你真的很棒!”海霞完成“直播第一棒”回到办公室,手机已收到几十条短信:“刚有传言你们就辟谣了,真够快的!”“央视比国外媒体一点都不差,你们最棒!”各报刊文章,对地震的“信息透明”、对CCTV直播,好评如潮。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孙民乐博士近年注重媒体传播研究,他认为地震中“媒体开放、信息透明”凸显了现代执政理念和媒体精神。CCTV直播广受好评,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突破了某些固有的“电视新闻模式”和镜头语言。

直播中很多普通人、尤其是孩子的瞬间画面令亿万观众感动不已、泪流满面,媒体惊呼为“人性的闪光”。孙民乐博士认为,这种地震中的文化现象耐人寻味。“光亮时时存在,只是常常和媒体擦肩而过。”“恢复了感性,拥有了灵魂,媒体就能够凝聚这光亮,能够擦亮人性的天宇。”

有评论认为,央视并机直播引起国际社会的好评,“提升了国家形象”。这次地震直播,应该凝结为一种传统,在未来的新闻实践中,值得加倍珍视。(《北京青年报》6.4李俊兰文)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把握“新质生产力”概念的理论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