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秘鲁灾后重建重视未来发展

2008-06-1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早在20世纪60年代,秘鲁人就制定了自然灾难方案,研究灾后影响和受灾区经济重建规划,科研组织和行政部门都没有把灾后重建和未来发展联系起来,但1970年5月31日的地震改写了灾后重建的原则。

1970年的秘鲁大地震影响到了北部海岸沿线和高原地区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比荷兰和比利时加起来的面积还大,受灾

区的基础设施、通信、工商业和交通都受到了破坏,每一个村庄和城镇都饱受摧残。整场灾难夺去了6万人的生命,14万人受伤,16万栋高楼倒塌(占所有建筑的85%),50多万人无家可归,152个城镇和1500多个村庄彻底瘫痪。

受灾面积如此之大,基础设施破坏如此严重,幸存者的需要极其迫切,仅仅再修修补补是不可能了。在当时秘鲁军政府改革思潮的推动下,重建委员会鼓励当地民众积极参与重建,并且在整体发展的框架下执行重建规划。秘鲁人意识到重建既是个机会也是当局的责任,应该就此改善当地贫苦民众的生活。当时最流行的口号是“让我们建设发达的社区”,这句口号重复出现在演讲里,醒目地张贴在海报上。最初的房屋建设计划,强调重建并不仅仅是恢复到1970年5月31日地震发生前的样子,而是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中心。

地震发生后,秘鲁政府对灾区的拨款远远超过了以前分配给地区发展的资金。1971-1972年度的重建基金几乎是前两年的15倍,资金除了来自秘鲁财政部之外,还来自很多国际组织比如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秘鲁政府面临着巨大、复杂的重建任务,调查、设计、执行重建计划吸收了无数社会学者加入其中。从指导思想、重建组织和财政支持上,秘鲁把灾后重建和未来发展紧紧绑在了一起。

秘鲁重建规划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20世纪70年代,区域发展的模式非常时髦。秘鲁灾后重建规划试图建立一个海滨和高原相互连接的统一体,这是区域发展概念系统化的体现。随着重建计划的深化推进,通过交通网络调整人口居住中心区,秘鲁人在灾区创造了一个都市工业区。(《世界博览》2008年第12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