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摆拍的历史

2008-06-2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1969年7月19日,摆拍解放军某部飞行员起飞前学习《毛主席语录》。 李振盛摄

如果不是自己把当年摆拍的照片暴晒在网上,或许李振盛和许林摆拍的那些历史图片将

永久地沉睡在记忆中,等待人们的发现和质疑。

自揭短处

2008年3月7日,摄影师李振盛在博客上发了一张自己拍于35年前的新闻图片《又是一口优质井》,并明确告诉网友这是一张摆拍又造假的老照片。“当年,我这张照片参加过黑龙江省影展和东三省影展,从未遇到评委指出有假。这么多年以来也未见有人提出异议。”

李振盛1963年毕业于长春电影学院摄影系,后在黑龙江日报社任摄影记者,上世纪80年代调至中国人民警官大学新闻系任教。“文革”期间,他作为一名专业摄影记者,拍摄并保存了大量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革”照片。作为一位知名的摄影师,他在网上自揭短处的做法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一石激起千层浪

李振盛的做法在许林那里得到了共鸣。许林退休前是《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他看了李振盛的文章后,也开始在博客上公开自己的摆拍经历,连载了《40年新闻摄影回眸与自我批判》,把自己在《人民日报》当摄影记者时摆拍制造新闻照片的内幕进行了详细披露,并告诉读者,那些“完美”的照片背后都有各自的制造手法和故事。

1971年至1976年,许林在摄影上经历了“抓拍”――“摆拍”――“摆中抓”――“抓中摆”,在“S”形弯道上摇摆着一路走来,不知对错。“我看别人摆布导演,学别人摆拍感觉良好,感受走偏;虽身陷泥潭,却还沾沾自喜。在那段时间里,我热衷于摆拍,不光学习别人的经验,自己还不断研究、分析和总结。”在附图中,他公布了当年自己写的业务研究笔记。当时他在成组人物学习场面上的摆布导演下工夫最多。笔记上可见他当时的钻研要点:“把主要人物安排在什么样的位置才适当”,“主要人物的装束应与其他人物有所区别”。

“简直就是在演戏!”

许林当年曾在一幅照片的说明里明白地写了自己怎么摆布拍摄,发表时编辑给他改了。“由此可见,即便在当时,对于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中明显的摆拍也是忌讳的。”但这样的照片仍然能够得到发表。

而让李振盛印象深刻的则是1962年在长春日报社实习时的一件事。“我实习的长春日报社有一位发稿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资深摄影记者,几乎天天都能在报上看到他的大名,让我们羡慕不已。他带我下乡采访时,我问他为何发稿总比别人多?他曾幽默地借用一首革命歌曲唱道:‘我们都是摆拍高手,每张底片见报一张照片;我们都是新闻兵,该抓还是该摆分得清……’”

李振盛曾一向推崇摆拍不留“痕”就是好照片,为此他在摄影采访中力求能抓的绝不摆,不摆不行的则在摆中抓,苦练摆拍尽可能不露马脚的“基本功”。

一面历史的镜子

几十年过去了,抓与摆,也在中国新闻界争论了半个多世纪,用李振盛的话说:“但常常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搞新闻理论的学者总是高调倡导绝对的抓拍,从事新闻实践的记者们光靠抓拍难以完成任务,这种争论始终没有停歇。”

对于把自己的摆拍照片拿出来暴晒,李振盛说:“今天,我作为经历过‘文革’的老新闻人,用40多年前摆拍的照片为例,想让后来人知道在那个荒唐的岁月里曾经有一批记者是怎样工作的。”而许林则希望自己摆拍的这段历史及其这些摆拍照片能够成为历史的镜子,既照到自己的缺憾,也使后来人不要重复他所走的摆拍弯路,不要利用摆拍、PS等手段刻意编造虚假新闻照片。

“要尊重读者的知情权,一生一世追求新闻摄影的‘真实、客观、公正’,追求新闻摄影的鲜活性,追求新闻摄影不可干涉被摄对象的瞬间性,把新闻真实性作为新闻传播人最高的理想。”许林说。 (《凤凰周刊》2008年第15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