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不愿失去莎士比亚”说起

2008-07-1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一个国家、群体或单位,真正要变强大,背后支撑的都是思想文化的力量。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有句名言,他说,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亚。这并不是他个人的偏好,而是他对思想文化的重视。

不仅丘吉尔,英国许多社会精英都看到了思想文化的力量。英国总结经验、建功劳簿的时候,谁是

排在前面的人物?是牛顿、莎士比亚、亚当・斯密。反过来,如果东方国家崛起了,建功劳簿的时候,排在前面的人物很可能全都是政治家。这反映出一个社会是看到了那种不容易为人所发现的力量,还是仅仅看到和物质财富相关联的力量。

在英国,威灵顿将军是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他打败了军事天才拿破仑。当时英国做了一个调查,有一半以上的普通民众认为不是威灵顿打败了拿破仑,而是《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打败了拿破仑。他们认为,是《国富论》使英国发现了一条发财致富的道路,使英国有了足够的物质财富和力量去跟拿破仑对抗,最后把拿破仑打败。

1870年,在德国的街头,铁血宰相俾斯麦偶然遇到了两群东方人:一群是日本人,一群是中国人。前者来自一个小小的岛国,后者来自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国。来到德国以后,那些小国的人开始翻译典籍和制度。那些天朝大国的人大部分在学做生意、挣钱。铁血宰相说,30年内那个东方的岛国必将成为强国,而那个东方的天朝大国必将成为弱国。差不多接近30年的时候,发生了甲午海战,清朝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俾斯麦凭什么做出这样一个预言?他是根据一个国家是否重视文化来作出这一判断的。(《北京日报》6.23)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