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的路》见证中国人价值观的变迁

2008-07-2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我的路》像一枚氢弹

1983年6月,刘晓庆《我的路》全文发表于上海《文汇》月刊。因为发表《我的路》,那一期《文汇》月刊发行了30万册,仍然供不应求,“《我的路》就像是一颗氢弹”。

时隔25年之后的2008年,刘晓庆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好多人说,这本书不亚于我

的任何一部电影,甚至比电影还要轰动。所有在校的大学生、中学生,文化界的人,没有不看的。姜文说,这个书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很多人也跟我说,你的思想影响了我的一生。”

有人说,刘晓庆真正成功,恰恰是从《我的路》开始的。

刘晓庆曾经这样回忆写作《我的路》时的心情:“全国各地正弥漫着关于我的流言……由于这些传言,北影在宣布我为1982年的先进生产者后又将我撸了下来;由于这些传言,电影家协会迟迟不批准我入会。在人们的心目中,或是在大多数人的心中,我几乎成了80年代的‘潘金莲’……我决心站出来为自己说话,让所有的公众来判别是非曲直。”她发出了著名的感慨:“做人难。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做单身的名女人,难乎其难。”

“集体主义”与“个性张扬”之辩

与年轻人的喝彩、追捧形成强烈对照的是,来自“上面”的意见则要求对她这种个人奋斗、成名成家的思想进行批判。

“当时的中国社会还是一个很保守的社会。”刘晓庆说。几乎所有的报纸上都出现了批评刘晓庆的声音。她说:“父母都是川东地下党,我的舅妈,和《红岩》里的人物都曾是战友,思想都很革命,组织全家对我批判。这是一条什么道路?没有党和群众,就有你了?怎么可以宣扬个人奋斗?”

同时,她出国也受到了限制。有好几年,刘晓庆的生活都很难从这件事的阴影中走出来。“后来还是胡乔木、夏衍他们之间疏通了一下,才把我解放了。”对此,刘晓庆念念不忘。《我的苦恋――刘晓庆》一书曾记录了夏衍与刘晓庆的谈话:“《我的路》发表后,我也知道有些人对这篇文章有意见,说你强调了个人奋斗。我看,个人奋斗没有什么不好,现在怕的是个人不奋斗,不肯奋斗。个人奋斗有什么不好?现在提倡自学成才,自学成才不就是个人奋斗吗!”

《我的路》先后被翻译成14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刘晓庆也因此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30年来变化是太多了。每一个变化我都在前列,老是在风口浪尖上。”刘晓庆说。对于那句“做人难……”的名言,她说:“现在想起来,这也是小女人的哀叹。现在要编一个对句:做男人难……”说完,她爽朗地笑了。

“张扬自我”渐被接纳

刘晓庆也有点今非昔比的感慨,“以前有人问我中国最好的女演员是谁,我很小声地说是我。现在的人连最后这一点羞涩都没有了”。有人讲过一个段子,人家问芙蓉姐姐的容貌,她说她是最好看的,也是最美丽的。人家问她能红多久?她说永远是多久,就能红多久。

看来,刘晓庆和晚辈相比,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当年,她虽然也想出人头地,也想成名成家,但还是相信个人奋斗。“我比较喜欢做一个实力派,其实,观众真正喜欢你的,还是看你演戏如何。”至于今天有些年轻女性希望借助绯闻进入演艺界,她也表示很能够理解,“开始制造一些绯闻,让人先知道你的名字,是可以的,英雄不问出处嘛,起因可以是和导演整故事,但要真有才华,真有演技,光是炒作,恐怕没有前途。”

在这里,我们见出了世道人心的变化。中国社会和民众都变得更加宽容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已经接纳了“个人奋斗”这样的精神诉求,没有人再把它当做多么严重的“问题”了。

90年代以后,中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进一步确立了个体意识和个人权利意识,张扬“自我”更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刘晓庆的那条“路”也将被这浪潮所淹没。这是中国历史性的进步。(《中国青年报》7.15解玺璋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