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奥林匹克运动是一种生活哲学

2008-08-1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演讲人:董强(《奥林匹克宣言》首席翻译)

演讲题目: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解读

演讲时间:2008年4月22日

116年前,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发表了《奥林匹克宣言》,它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复兴的标志,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源头。2008年1月2日,中、法、英三种文字的《奥林匹克宣言》全球首发庆典在北京举行。

最初并不叫《宣言》

其实,这个宣言原先并不叫“奥林匹克宣言”,而是顾拜旦先生29岁时,在巴黎的索邦大学做的一次总结性的演讲。

顾拜旦先生当时是法国田径联盟的秘书长,他需要做一个年终总结性质的演讲。但通过手稿,我们可以看出,顾拜旦先生在演讲最后突然划掉了原先准备讲的结论,他突然对体育运动的将来做了一个预测,提出了一个非常前瞻性的观点――从此以后体育运动会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大众的,一个是国际化的。他同时以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作为结束语:我会坚持不懈地追求,实现一个以现代生活条件为基础的,伟大而有益的事业,复兴奥林匹克运动。就是这样,顾拜旦第一次向公众说出了他要复兴奥林匹克运动。这个演讲本来是常规“工作汇报”,所以当时并没有发表,也没有被记录下来。

过了一百年之后,法国有一位外交家达玛,他坚信,顾拜旦的演讲,一定会有一个手稿存在,所以他就开始寻找这份手稿,最后果然找到了。萨马兰奇看了手稿以后,亲自命名它为《奥林匹克宣言》。

《宣言》阐述了什么

在宣言里,顾拜旦做了这样的分析,他认为,19世纪末,有三个体育中心,一个是在柏林,德国式的体育;一个是在斯德哥尔摩,瑞典式的体育;还有一个是在伦敦,英国式的体育。他简单的用三个词来概括这三种体育方向,他认为德国是为了战争和军事而存在的体育;瑞典是为了卫生和医疗,为了健康而存在的体育;而英国是组织得比较好的,是一种比较正规的现代体育运动。

分析以后,他说,我们不需要德国式的军事体育,这种体育很危险,它会将人们再带向战争;瑞典式的我们也不需要,这种体育是给弱者给老人的。他认为英国的体育组织得比较好,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情况,它没有能够真正地展开。经过对各国体育状况的比较,最后回到法国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他说,法国尤其应该做的是将体育引入大学中去,应该成立大学生体育协会等。

接下来,他本来应该讲的是如何将体育引向大学的问题,但就在这个时候,他把那些话都划掉了,改为说,我们要将体育走向大众化、国际化,我要复兴奥林匹克运动。

两个现代奥运口号的提出

奥林匹克有两个听起来有些矛盾的说法。一个说法是要“更高、更快、更强”;还有一个说法则是“重在参与”。这两个说法听起来有些悖论,既然要追求“更高、更快、更强”,那为什么又说重在参与,取胜与否是无所谓的?

其实,这两句话都不是顾拜旦本人最早提出的。1908年,奥运会在伦敦举办。在著名的圣保罗大教堂,有一位名叫塔尔波特的大主教专门为奥运会做了一次大型的弥撒。在布道过程中,他说了一句话:“在奥运会上,获胜不如参加重要。”顾拜旦先生当时参加了这次弥撒。听了此言,他备受启发。从此以后,他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他说:“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重要的不是必须获得胜利,而是奋力拼搏。”直到1936年,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一年,柏林奥运会上,他又一次提出:“在奥运会上,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在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

至于“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也不是顾拜旦本人提出来的,而是他的一个叫做迪东的法国朋友提出的。迪东当时了解到,顾拜旦提出的口号是“团结、友好、博爱”,他认为奥林匹克运动会可以选择一个更加有力的口号。随后,迪东便提出了“更高、更快、更强。”顾拜旦听后认为这概括表达了自己想说的,代表了奥运精神。

从这两个现代奥林匹克口号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顾拜旦本人对于奥林匹克的理解也是在不断的丰富、发展。

现在,国际奥委会的一个说法,比较完美地表达了奥林匹克精神,那就是:奥运会已经跳出了简单的体育运动的模式,它是体质、意志和精神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

(《北京青年报》8.2)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