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贫困生为何不以一封信换捐赠

2008-09-2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去年8月四川乐山一家电力公司给予43名贫困大学生每人3000元捐赠时,要求受助者每年至少提供一次在校学习、表现等情况的汇报材料;一年后,14名没有一点消息反馈的大学生被取消了继续受助的资格。

我理解捐赠者对贫困生的关切之情。可是,捐赠者还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贫困会使孩子从

幼年起就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他们往往会产生挫折感,进而导致自卑、抑郁、焦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对学习、生活、性格等方面造成很大影响。

帮助他们健康成长,需要针对其心理特点。在捐赠者看来,写一封信汇报一下情况,是举手之劳;可在贫困生看来,拿起笔向捐赠者诉说感激之情,会是一次十分复杂的“心理交锋”;对那些在大学里没有取得较好成绩的贫困生,可能就更为艰难。

国外诸多捐助大学贫困生的人,从来不留名,或要求学校不把自己的姓名告诉受助者,以免他们背上感恩的包袱,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让贫困生“悄然”受助,过上自然、平等、有尊严的大学生活,正是帮困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文汇报》9.18 熊丙奇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