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太空食品”误区解读

2008-10-1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当越来越多“太空食品”走上日常餐桌时,人们对航天育种与“太空食品”仍然存在着一些误解。为此,中国农业科学院航天育种中心主任刘录祥,就常见的几种误区作了解释。

误解一:种子上天转一圈,就叫“太空种子” 搭载卫星上天回来的种子,至少要经过三四代的筛选,然后到多个省份的试验点去

试种。试种成功,还要拿到品种审定委员会去审定。品种委员会还要试种3年,如果3年的表现都超过对照品种,才能够得到审定证书。这时,种子才能叫“太空种子”。从搭载种子到“太空种子”,至少要经过4-6年的周期。

误解二:太空食品都是“大块头” 种子搭载后产生的变异是各种各样的,选择面非常广。以小麦种子为例,搭载后的植株有的高杆,有的矮秆,穗子有大有小,生育期有的提前,有的推后。比如,“太空五号”弱筋小麦适合做糕点,“太空六号”则是强筋小麦,适合做面条饺子。选择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再比如,茄子皮对治疗冠心病有帮助,科学家就专门挑选搭载后“变”小的茄子,这样,单位产茄子皮的量就增多了。

  误解三:太空食品不安全 有人担心“宇宙粒子辐射”的安全性。刘录祥说,太空食品绝对安全,尽可以放心食用。人们用高剂量的核辐照为面包、大米、方便面、脱水蔬菜等消毒,这些食品都可以直接食用,航天育种所接受的辐照强度仅为前者的百万分之一,而且要经过数代的培育筛选后才开始食用,所以根本不用担心。

  误解四:太空食品一定是“绿色食品” 尽管太空环境无菌、无污染,但并非所有的太空食品都是绿色食品。太空食品是经过航天育种所培育出的。太空种子在地面的培育阶段一样可能施化肥,是不是绿色食品,还要看是否有“绿色食品”标志。

(《经济参考报》10.6 张汨汨 孙彦新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