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上海还有文化大师吗

2008-11-27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为了签证方便,“亚洲第一男中音”廖昌永申请了香港“优才计划”,此事在上海掀起波澜,有人开始反思文化土壤。

廖昌永“出走”引发的争议,反映出上海这个曾经的文化重镇对当前自身文化地位的不满足。上海对文化领军人物的渴求,对文化复兴的渴望,似乎从未如此迫切。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迅速发展

,但巴金、王元化、谢晋等老一辈文化大师的相继离去,给上海文化江山留下一片片空白。

上世纪30年代,上海是当之无愧的左翼文化圣地。一条500米左右的多伦路,就先后住过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周建人、陈望道、柔石、丁玲等,也曾留下过瞿秋白、夏衍等人的足迹。两相对照,难免让人心生感慨。

余秋雨曾批评,上海的经济发展全球瞩目,但文化地位并没有提升。

“文化大师不是评出来的,不是人工培养出来的,也不是用金钱催生的。”沪上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建议,作为政府、官员,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思想更加解放,使艺术家有更加自由宽松的心态投入创作。“我们提供一片好的文化土壤,创造好的文化生态,至于能不能出大师,不是主观能决定的。”

在全球化的今天,眼见着优秀的人才“转身离开”,除了给予必要的理解,是不是也应该向香港学习,讲究点择才之道、优才良策、储才良计?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分析,“如果上海能面向世界,创造足以吸引全球优秀文化资源汇聚的良好机制,未必不能造就文化顶峰。”让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在这个舞台成名、在此借船出海,这才是上海建设文化中心的要义所在。

(《人民日报》11.19 曹玲娟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