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东北“三少民族”文化遗产告急

2008-11-3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近年来,达斡尔族乌钦、鄂伦春族摩苏昆等少数民族说唱艺术,桦树皮制作技艺,以及蕴含狩猎农耕文化的萨满服饰,表现少数民族多彩生活的无调式民歌扎恩达勒,原生态乐器口胡以及民间舞鲁日格勒等,均已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有关专家赴东北地区三少民族(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聚居区调查后
了解到,其文化遗产面临“人亡文灭”的境地。

我国萨满传承人仅存74岁高龄的关扣尼先生;民歌、刺绣、剪纸等文化类型的老艺人仅剩不到20人;因丧失原料来源,画皮和兽皮工艺等上千年的狩猎文化精髓濒临失传。

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三少民族语言的严重退化,是导致以口授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日渐消亡的最主要原因。目前,三少民族语言已基本退出本族家庭环境,处于“中年人半通、小孩子不通”的窘境。在“打招呼”“平日聊天”“工作单位”等不同场合中使用本族语言的比例都不足15%,有的家庭甚至出现了孙子听不懂爷爷说话的情况。

吴雅芝教授说,三少民族的森林游猎生活延续了千百年,他们对生态环境有着天然保护意识,与狩猎文化相互交融,而当他们迁出森林,完全适应了农耕,从某种程度也就意味着其狩猎文化载体的消失。

  (《新华每日电讯》11.27 周宁等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