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政府参事的楷模――郭崇毅

2008-12-1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28年前的春夏之交,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当时颇有争议的安徽农村改革做了结论:“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

谈起安徽农村改革,不能不想起一位可敬的老人,他凭着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大量调研得来的第一手材料,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连续三次上书中央,直言进谏。这位老人,就是最早向中央反映安徽农村包

产到户、为中央决策提供重要参考的省政府参事郭崇毅。

五个月三次上书中央

1978年,合肥地区遭遇了百年罕见的大旱,肥西县山南区把土地分包到农户,抢种保命麦。第二年夏季,山南区获得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丰收。麦收时节,郭崇毅满怀喜悦回到山南家乡。他走村串户,查看实情,看到家家户户门前都是麦堆。几个正在插秧的青年说:“要是政府信得过,把田分给我们,保证年年丰收,给国家多交粮食!”

1979年6月19日,郭崇毅写出《关于参观肥西县午季(夏季)大丰收情况的报告》,总结包产到户的成功经验。8月,他又应中国社科院农经所之约,写出《责任到户的性质及其有关问题》,对包产到户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分析了“不必要的十大忧虑”,安徽省委印成单行本发到全省。11月,又根据在六安地区调查写出《关于六安地区七县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报告》,由中国社科院农经所印发,报送中央参阅。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75号文件,农业生产责任制正式写进中央红头文件。农村改革的星星之火,迅猛燃遍全国农村……

不讲假话和讲真话

敢言的郭崇毅曾为不讲假话两度付出沉重代价。

1955年,治淮委员会一位领导干部以“莫须有”罪名入狱,郭崇毅连带坐牢。专案组要他揭发所谓“反党反革命”罪行,他坚持不说一句假话,不说一句违心的话。一年后,省委组织部长宣布为他平反。

然而,更大的灾难又悄然袭来。1956年冬,郭崇毅来到全省合作化运动“标兵单位”肥光高级农业合作社。听到社主任汇报当年粮食产量453万斤,仔细核对账册上的数字,发现实际产量只有285万斤。第二天的汇报会上,郭崇毅有理有据地讲了对肥光社等几个高级社浮夸问题的调查。“马蜂窝”炸窝了!有人在会上公开站起来批判他“蓄意反对农业合作化”。最后郭崇毅竟以“现行反革命罪”被判刑,送白湖农场劳改。

终生不懈追求真理 

郭崇毅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1937年他才16岁,上海“八一三”抗战一打响,他就毅然离开家乡奔赴战场;后来又变卖家产组织游击队……解放后蝉联安徽省政协委员41年、在省政府参事任上27年之久。从加入民盟、进入政协,到担任政府参事,郭崇毅重新诠释历史上的“拾遗补阙”,经常就国家大事向党和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

今天人们重读30年前的三份“上书”,依然能够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力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二十多年中,郭崇毅向安徽省和中央共写了近百篇调查报告和建议,反映了干部作风、农业政策、教育、统战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饱受磨难的郭崇毅有一种打不垮的内在坚定性、难不倒的乐观向上精神。

花甲之后,到2002年81岁去世,他在政府参事岗位上抱病参政议政。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建言献策最多,对农村改革贡献也最大。

(《光明日报》12.5 赵德润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