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票证到指数

2008-12-2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65岁的李秀芬,说起自家的“粮袋子”和“菜篮子”,对30年前票证年代生活的拮据与困顿记忆深刻。“那个年代,票证比钱管用。”“每个月拿到20多块钱工资,除去一些必备费用外,其它的我都想办法换成了粮票。”李秀芬说,换回来的粮票,会用一块红布一层层地包裹起来,锁在一个抽屉里。只有在最需要的时候,才去打开它。

票证发行于1955年8月,通常分为“吃、穿、用”三大类,五花八门,涉及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各类产品供应充足,才逐渐取消。1993年,市场经营全面放开,使用票证的历史最终结束。

伴随着物资的极大丰富,五花八门的社会指数、经济指数,越来越影响着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每天看气象指数,决定怎样增减衣服;看晨练指数选择锻练时间;看物价指数,算计买什么商品划算;还有股价指数、房价指数、洗车指数、空气污染指数……过去听起来有点陌生的“指数”开始牵动着李秀芬一家的敏感神经。

李秀芬的儿子黄宇从两方面关心物价指数,计划家庭开支和提高生活质量。在计划家庭生活开支方面,决定黄宇需求数量的是物品的价格、自己的收入和预期。现在,他一直用余钱投资股票,丰富自己的生活。黄宇看到,最近物价指数攀升,涨幅快的主要是副食品,像汽车一类的价格按照性价比来算的话,反而比过去便宜多了。于是,他花16万元买了一辆新车,对一个工薪阶层来说,他觉得自己家人的生活质量是在稳步提高。

(《工人日报》12.15 张敏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