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民”的变迁

2008-12-2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民”的概念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的变迁,打上了太多太多的历史烙印。

在数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民”与“官”始终对立而生。官是“高官”,民却只能是“草民”。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改革开放前后,有关“民”的词汇,深深留在中国人记忆中的是“农民”和“市民”。虽然两者都

属“人民”,但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差距却有十万八千里。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农民”从被束缚了数千年的土地上解放出来,迅速融入市场经济的洪流,“农民”身上的“自卑”渐渐隐退,“市民”头上的“自豪”也光环不再。原来的“市民”变成了“城镇居民”,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许多地方也被命名为“新市民”。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和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化,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股民”。他们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生态。另一个应时而生的词汇就是“网民”。他们通过网络发表意见、监督投诉,促进与推动了中国政治文明建设进程。近年来,“公民”一词在中国政治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普通百姓“公民”意识也正在不断复苏和强化。

一个“民”的变迁,勾画出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发展脉络,展示出新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伟业丰功。

(《北京日报》12.22 常青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