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梅兰芳重孙:既爱京剧又玩摇滚

2008-12-2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26岁的梅玮,是梅兰芳家族第四代中唯一接受过京剧训练的。北大毕业的他目前在梅兰芳纪念馆工作,在曾祖父生活过的四合院里守望着曾祖父留给后人的绝代风姿和绕梁余音。“80后”的他尝试把京剧融入流行音乐,融入摇滚……在古典与现代之间,他努力地寻找着节奏的平衡点。

梅玮,眉宇间与曾祖父梅兰芳颇有些神似。

梅兰芳纪念馆里的梅玮

沿着北京平安里西大街,路过气派的梅兰芳大剧院,拐进被古老的四合院簇拥着的、略显拥挤的护国寺街尽头,“梅兰芳纪念馆”的牌匾低调地享受着冬日暖阳的光辉。

由于纪念馆位置隐蔽,居住在附近胡同里的老北京经常会遇到金发碧眼或台湾腔向他们问路。

12月14日下午,梅玮在纪念馆里接待了来自台湾的郑女士。她在看了岛内电视台播放的《梅兰芳》电影宣传片后对梅兰芳、对京剧一见钟情,远道而来“预习功课”。郑女士在画展前模仿起梅兰芳表演时的手势,她知道“兰花指”,比划得津津有味。

梅玮说,《梅兰芳》激起了国人对古典的梅兰芳、古典的京剧的兴趣和热情。

妈妈曾反对他学男旦

作为梅兰芳家族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梅玮的爷爷梅葆琛和爸爸都不唱京剧。身为高级工程师的爷爷不唱,是因为曾祖父梅兰芳希望他多读书,“这样即使不唱戏,也可以做别的”;身为企业经理的爸爸不唱,是因为小时候赶上了“文革”――虽然他长得像极了梅兰芳且嗓音天赋极佳,梅兰芳认为他非常适合学唱“小生”,但无奈生不逢时。到了梅玮这一代,家学面临失传,最终他挑起了这副担子。

梅玮9岁的时候,爷爷奶奶发话“得让他学点京剧,不要到他那一代断了”。出身“革命家庭”的妈妈对京剧不感兴趣,起初反对梅玮去学,尤其反对他学男旦,怕学多了“娘娘腔”。梅玮只是觉得有意思,就抱着尝鲜的心态入了门。从那时起一直到初中毕业,他每个周末都会到北京市西城区少年宫春芽少儿京剧团练上4个小时。

那会儿,少儿京剧团不收男旦,老师在领略了梅玮的京剧天赋后,认为“祖师爷给了你这碗饭吃”,就破例免学费录取了他,全班就他一个“大老爷们儿”,妈妈就更担心儿子变“娘娘腔”了。直到调皮外向的梅玮一天天长大,表现得越来越“爷们儿”,就像电影台词说的“在台上我是个女人,在台下我可是个男人”,妈妈才放下了这份担忧。从开门戏《二进宫》学起,一出又一出,还时不时出去表演,老人家在寿宴上也请他去助兴。虽然爷爷梅葆琛不唱京剧,但他的“玖爷爷”梅葆玖却是京剧大师,梅玮从玖爷爷那里传承着梅家的事业。

玖爷爷爱听杰克逊

一说起梅葆玖,梅玮就哈哈大笑。因为这位舞台上一笑一颦一唱都散发着古典柔性美的74岁京剧大师,现实生活中可是位很时尚的“老顽童”。他是汽车、音响以及其他“跟电有关的机器”的发烧友,在上世纪50年代就自己鼓捣出了一台立体声音响,“相当的前卫”,遥控飞机模型他也做得很好。梅葆玖还喜欢骑车,早在改革开放前就呼啦啦地骑一辆摩托车上街拉风,噱头得很,后来还学会了开汽车。

梅玮说,从曾祖父梅兰芳开始,梅家一直延续着“求新”的思想:“梅兰芳并没有死守着京剧不放,电影里大家都看到了,他的时装新戏《一缕麻》为什么能够打对台戏打败老前辈十三燕?因为他求新。他后来出访欧美日,见识更加广了,在国外看话剧和芭蕾舞,还带唱碟回国。我玖爷爷小时候爱听歌剧,梅兰芳支持他听,因为‘艺术都是相通的’。比如:芭蕾舞体现轻盈的人体美,梅兰芳看了以后深受启发,在京剧表演中就融入了这种感觉。改革开放后,玖爷爷也听流行音乐,什么迈克尔・杰克逊啊、席琳・迪翁啊之类的,他都喜欢。跟梅兰芳一样,玖爷爷很容易接受新事物。”

与有些世家的严厉家风不同,梅家的家庭环境向来很宽松。梅玮从小也爱听流行音乐,后来愈来愈另类,喜欢上了摇滚、甚至重金属。2001年考上北大中文系后,他干脆就在学校里拉几个哥们儿组了一支摇滚乐队,尝试把京剧和摇滚融到一起。创作了两首“京剧式摇滚”,公开演出后反响不错。

京剧应该关注现实生活

样板戏,“80后”的父辈们多少都能唱上几段,是那代人青春记忆中的流行文化。梅玮认为,排除意识形态因素,样板戏是成功的。一是因为政府利用公权力推广,二是因为样板戏本身好听、好记。样板戏的台词,如“我家的表叔数不清”等,小孩子一听就懂,不像老戏,文绉绉的,小孩听不懂。通俗化和现代化,应该是京剧发展的方向。

假如某天梅玮标新立异地包装出了“快男”、“超女”造型的京剧演员,了解他的人一点都不会觉得奇怪。他严肃地对记者说:“总是吃老本,观众肯定会审美疲劳的。《大宅门》的作者郭宝昌说:‘京剧应该改良,改成什么样都是好的’。梅兰芳说过,京剧应该‘移步不换形’,在不丢‘魂’的基础上不断地改革。”电影里说“梅兰芳是座儿的”,梅玮非常同意这个观点:“如果快男、超女造型的演员能够在不丢京剧‘魂’的基础上赢得老百姓的喜欢,又有何不可呢?电影里大家都看到了,梅兰芳演的时装新剧受到了老百姓何等的追捧?京剧,需要经典,但不能总是那几出老戏,我们应该关注现实生活。只要不引起笑场,快男、超女式的造型唱京剧也无妨,观众才是上帝。昆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因为她太高雅了,老百姓接受不了。”

梅家人不能不管梅家事

虽然家人并没有给梅玮继承家业的压力,但梅兰芳的重量,始终压在他的心头,始终有一份责任感把持着他前行的方向。

“本科在北大学现当代文学,对我现在的工作帮助很大,因为京剧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出现在民国,凑巧是现代文学的繁荣期。本科毕业后,我想提升一下自己的京剧专业知识,就又进中国戏曲学院念研究生,侧重理论研究。在目前京剧的处境下,在当下这个信息社会,比起表演,京剧文化研究对推广京剧的作用会更大些。本来我姑姑在梅兰芳纪念馆工作的,可她现在身体不好来不了了,梅家人不能不管梅家事啊,所以我七月份研究生毕业后就来这里了。”梅玮向记者说明了自己成年后做出各次人生抉择的理由。

梅兰芳纪念馆每年都会举办“京剧进校园”活动,组织京剧团把首都各个大专院校都扫一遍。目前,梅玮正在为中央电视台的九集京剧纪录片写本子。他以推广京剧为己任,希望能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在这个现代化社会为京剧“争得一个地位”。他偶尔也会开口唱唱,大学时在晚会上唱,有特殊活动时也唱。“明年梅兰芳诞辰115周年,我得唱唱,现在正在吊嗓子。”梅玮说。

链接

梅家前传

梅兰芳生于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为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著名京剧、昆曲演员,工青衣花旦,“同光十三绝”之一。祖母陈氏为名小生陈金雀的女儿。梅兰芳的外祖父杨隆寿,为著名皮黄戏武生演员,在清末时期有“活武松”、“活石秀”之称,曾创办小荣椿科班,培养了杨小楼、程继仙等一批著名皮黄演员。父亲梅竹芬亦为旦角演员,他的相貌、身材极像梅巧玲,又喜欢唱梅巧玲的拿手戏,很得观众喜爱,唯早年即逝。母亲杨长玉,为武生杨隆寿之女。伯父梅雨田是著名的皮黄音乐演奏家,胡琴、笛子、鼓等,样样精通。他长期为“谭派”老生谭鑫培操琴,与单皮鼓名手李五(李奎林)合称三绝。

  (《广州日报》12.17 张强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