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乘着电波的翅膀

2009-01-0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我的成名,既是通过文字,更是乘着电波的翅膀达到极致的。

某电视台编导问我:1979年全国第一届优秀短篇小说评奖,你的《班主任》获得第一名,你能不能把那次电视录像的带子借我们用一下?

那回确实是有电视报道的,不但颁奖现场有电视台录像,中央电视台还特别派人到我家

录过一组镜头。

那时,我和妻子儿子住在北京杂院里一间十平方米的东房里,房间太小,打起强光灯,屋子里的一切都显得异常陌生。我被安排做翻阅杂志状,只觉得脸被灯烤得热烘烘的。不过,我不但没有那次录像的带子,连照片也没有拍下一张。因为动静大,来围观的左邻右舍不少,但那时各家还都没有电视机,因此并没有人问:“什么时候播出呀?”电视台的人却主动告诉我:“看明晚的新闻联播吧!”但问题是,我到哪儿去看呀?经过一番考虑,决定向一位同事求援,她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天,我们全家三口步行半小时到达同事家。她家有一台九英寸的黑白电视,六七个人一起看,大家照顾我,让我坐当中,等呀等,关于短篇小说评奖的那条新闻出现了,在我家录的镜头足有七八秒!

1980年,我家买来第一台黑白电视机,1984年又换了一台彩色的。1983年有了四个喇叭的磁带放音机。1985年,拥有了放录像带的机子。1986年以后突飞猛进,有了落地大音响,换了“21遥平板”电视……

但是,有一样东西很早拥有、始终没有过时,那就是收音机。在没有电视机的岁月里,收音机传出的电波见证着我与社会、群体、他人的血肉联系。1980年以后,许多人告诉我,我的《班主任》等作品,感染过他们,但他们并不是直接读到文字,而是“从广播里听到”。在1978年和197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班主任》、《醒来吧,弟弟》改编成广播剧重复播出,还有《爱情的位置》、《穿米黄色大衣的青年》的直接朗读。那时,整个社会的收音机拥有率非常高。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的谷文娟热心于将新小说改编为广播剧,她改编我的小说最早。青年节目组的王成玉,还特别邀请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董行佶朗诵我的小说《穿米黄色大衣的青年》。当我从收音机里听到董大师以沉吟而抒情的声音,细致入微地将文字化为对青年人的关爱与期望时,觉得他的朗诵已经构成了另一个更高明的作品。(《北京青年报》2008.12.20)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