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医秋菊”的非正常生活

2009-01-04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申维玺

  12年,一头钻进一个“怪异”却重要的科研课题无法自拔,像张艺谋镜头里巩俐饰演的秋菊那样四处讨要着“说法”

,深圳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主任申维玺过着一种非正常的生活。

“我这个人不会享福”

51岁的申维玺眼里泛起了泪花。他长叹了一口气:“我这个人啊,就是不会享福。”

作为肿瘤内科主任,如果没有“细胞因子网络与复方中药作用机理研究”,申维玺完全可以无忧无虑地过着小康生活。可事实是,这个“怪异”的科研专题,像魔鬼一样纠缠着他的生活。他的睡眠,经常在半梦半醒中度过,偶尔在梦中有了新想法,就会“嗖”地弹坐起来,迅速找来纸笔记下,生怕第二天起床后灵感如烟消云散一去不复返。

相信“中医能用西医理论解释”

1996年,有过中医工作经验的申维玺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的老师,是著名临床肿瘤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孙燕给他指定了研究课题:利用分子生物学揭示中医药理。

申维玺马上领会到了这个课题背负的非凡意义:长期以来,国内外“废除中医”的呼声风起云涌――因为中医没法用现代医学语言体系阐释,中医与西医无法沟通。中医理论中“阴虚”、“阳虚”等说辞过于玄虚,其传承主要依赖于口口相传,甚至连专业的中医医生都没法阐明中医治病的科学原理究竟何在。但漫长的历史又表明,中医的确能治病。“中医治病的规律肯定能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申维玺说。

为获支持拦截科技部领导

1998年,申维玺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中医证”取得了重大进展。他整理出目前人类已知的2万~3万种疾病,通过基因芯片、免疫组织化学等实验技术发现:中医上“阴虚”、“阳虚”等“证”的本质,无不是人体内的细胞因子网络出现紊乱。而复方中药的功能,就是调节细胞因子,使之趋于平衡,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到此,一家之言已初具模型,申维玺开始着手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项目支持。孙燕、钟南山等五大院士联合推荐,组织专家座谈论证,甚至“守在路上拦截”科技部领导……各种正招、“歪招”,该做的他都做了,可就是得不到官方的“说法”。

他终于成了“秋菊”。只好陆续在《中医杂志》和《中西医结合杂志》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

有评委不懂中医

对于自己的遭遇,申维玺很无奈。他认为,中国的科技项目评审体制面临着一个困境:“给每个项目的主持人毛遂自荐的时间半个小时,评委绝大部分是西医专家,有的甚至从骨子里排斥中医,怎么评?”

为的是扩大中药出口

10年来,申维玺认为自己课题的实用意义是:有助于扩大中药出口。

资料显示,在世界中草药市场的销售份额中,中国中药只占约5%的份额;而“古老中国的学生”――日本和韩国的汉方药,却占到了90%。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医药界无法阐明复方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而发达国家绝不会接受机理不清的药物。而日韩却“废医存药”,在知识层面淡化中医理论,在制药层面则从药材中提炼有效的单体制成药剂。这种单体药,能够用西医知识阐明机理,因而容易被世界药业市场接受。

  (《广州日报》2008.12.31 张强 刘启达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