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技之星闪耀中国

2009-01-1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王忠诚:“我更要感谢我的病人”

“得奖我更要感谢我的病人。因为有了病人和病人家属齐心协力的合作,我们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我国神

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83岁的王忠诚院士是个讷言的人,但他的每一句话都如珠玉掷地有声。

脑干曾经是神经外科手术的禁区。1995年春天,一个18岁男孩被送入天坛医院。患者的脊髓内长了一个约2.5厘米粗、22厘米长的巨大肿瘤,肿瘤侵占了病人9节椎体的空间,让这个本该活蹦乱跳的小伙子全身肌肉严重萎缩,体重还不足45公斤。

古稀之年的王忠诚接待了这个已经被宣告“死刑”的病人。他在手术台前整整奋战了10个小时,直到把肿瘤干干净净地剥离下来。

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成功切除的最大的一例脊髓内肿瘤,这例手术震动了国际医学界。

徐光宪:“我只是这个集体的代表”

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授予串级萃取理论的建立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对于获奖,徐光宪显得非常谦虚:“这是诸多我曾经的学生和团队集体做出的成绩,我只是这个集体的代表。”

1972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接到一项紧急军工任务――分离镨钕,徐光宪成为这个任务的领军人物。

镨、钕都属于稀土元素。因为化学性质相似,17种稀土元素要想提纯任何一种都非常困难,更别说就像孪生兄弟一样的镨和钕。

查阅大量资料之后,徐光宪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放弃采用国际上流行的离子交换法和分级结晶法,以特有的学术敏感性选择萃取法来完成分离。由于采用了独特的“推拉体系”,使本身难以分离的镨钕具有高达4的分离系数,远远超过了国际同行的结果。

徐光宪没有止步于这个成绩。基于对稀土化学键、配位化学和物质结构等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他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的基本规律,建立起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

来自中国的冲击让世界惊叹!2006年,中国生产的单一高纯度稀土已占全球产量的85%,彻底打破美、法、日等发达国家对国际稀土市场的垄断格局,实现我国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大国的飞跃。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2000年 吴文俊(世界著名数学家);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2001年 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黄昆(著名物理学家)

2002年 金怡濂(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

  2003年 刘东生(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王永志(著名航天技术专家)

2004年 空缺

  2005年 叶笃正(世界著名气象学家);吴孟超(世界著名肝脏外科学家)

2006年 李振声(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

2007年 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吴征镒(著名植物学家)

(《光明日报》《新民晚报》1.9、10 齐芳等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