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均”内涵更重要的是“国民收入”

2009-01-2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等总量概念反映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但并不体现为国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和福利状况,“国强”并不意味着“民富”。正因如此,在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时,主要不是看总值,而要看人均量。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在国内生产总值上,以“人均”概

念取代了长期使用的“总量”概念。显然,概念的变更体现了党和政府在社会发展观上的升华,它有助于推进当前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从而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当然,仅仅考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仅反映了一定时期创造的产值,但并不能体现为人们的福利。事实上,与人们福利更为接近的是人均收入,而这两者之间往往存在很大差距。

无论是何种国内生产总值概念都没有考虑生产要素的投入耗费,从而不能反映生产力的提高,也不能体现出一定时期内收入增加值,相反却激励了粗放式发展。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越是实行粗放式的发展道路,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剪刀差就越大,人均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生产净值的增长率就越可能小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例如,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转化成了收入,但中国只有10%左右;而且,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一直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因此,衡量真实经济增长最可靠的指标不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而是生产率增长率或人均真实收入增长率。显然,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含义辨识,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以往的发展路径,并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

可见,从“总量”到“人均”是发展观转换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人均”内涵从国内生产总值到“国民收入”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保持社会发展观的持续升华。

(《羊城晚报》1.11 朱富强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