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茶馆》的死而复生

2009-02-08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在文革中,北京人艺的经典剧目《茶馆》,被批判到了“满身伤痕”、“气息奄奄”的地步。记得,每次全团大会上,“军宣队”和“工宣队”的领导开口闭口就是一句话:“你们这伙子人吃饱了能干什么啊?我看也就是演演大毒草《茶馆》!这就是你们的看家本事。对不对呀?反动不反动呀?啊――?”

《茶馆》的“罪行”

主要是宣扬“今不如昔”,“一代不如一代”。有人说,剧中的资本家秦二爷是站在台上,公开煽动台下已经是公私合营的工商业者,起来反对政府社会主义的改造,实行资产阶级的反攻倒算。更有甚者,把剧中结尾处的“三个老头撒纸钱”,批判成“反动之中的反动,反动透顶”。

1979年《茶馆》得以重见天日梅开二度。老院长曹禺动情地说:“《茶馆》是老舍先生1957年写成的。我记得读到《茶馆》的第一幕时,我的心怦怦然,几乎要跳出来。我处在一种狂喜之中,这正是我一旦读到了好作品的心情。我曾对老舍先生说――‘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如此众多的人物,活灵活现,勾画出了戊戌政变后的整个中国的形象。这四十来分钟的戏,也是可以敷衍成几十万字的文章,而老舍先生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把泰山般的时代变化托到观众面前,这真是大师手笔。”

《茶馆》的重新演出,依然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首都剧场里场场客满,一票难求。到1984年就已经演出了400多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写出的剧本里,其寿命之长、影响之大是绝无仅有的。我认为在“中国话剧百年”里,前50年要属《雷雨》,后50年就要属《茶馆》,因为它们既经过了观众的考验,又经过了历史的考验。一位老戏剧家说:“《茶馆》是一部内蕴丰富的舞台艺术作品。它把‘人艺’在此以前的美学追求和导演、演员的现实主义的基本功力汇集于一身;既有比较深厚的传统,又有新意;既是民族的,又是现代的。”

(《新京报》2.4 梁秉?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