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冯骥才:别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了

2009-03-1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近日,在全国两会上,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谈到文化遗产抢救问题。

“据我所知,江浙一带大部分沿海地区的村落建筑以及格局已经改了三四遍了:先盖个香港式的建筑,又改成美国式的,又拆了改成西班牙式的……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把自己本民族风格的村落拆了以后按外国形式盖的。”

冯骥才很担心,一些地

方政府官员将新农村建成“洋农村”,更有文化保护意识欠缺的官员,将一些有着典型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古村落,建成商业化的村庄。

目前,我国有200多万个自然村,并非所有都是古村落。古村落需要具备几个条件,一是物质文化遗产自成体系,有跟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历史街区,有代表性民居建筑;二是有一些公共设施,比如庙宇、桥梁、水井、戏台等大量历史文化遗存;三是有比较鲜明的地域特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冯骥才认为,古村落是中国文化的根植所在。一旦古村落被确定为名村名镇,就会被资源化、商业化,面临千村一面的危险。在不少已经商业化的古村落,到处是新增加的旅游景点,小摊小贩们出售着进入产业化生产的民间手工艺品。

“那些有商业卖点的部分被拉到前台,而‘没用的’东西,如少数民族的语言,民间文学、传说、歌谣等都被扔在一边”。

冯骥才提出,中国古村落保护可以有四种方式:第一为分区式,比如,丽江束河古镇,原有古村落保持不变,在旁边建设居住生活的新区;第二是民居博物馆形式,把分散经典的建筑向一处集中,晋中王家大院就是这种类型;第三为景观形式,比如安徽婺源,其形象并非为了旅游而考虑,而是展示自己的特点;第四是保持当地原住民的原生态生活,周庄、西塘就是典型代表。

“以前过分注意经济建设,文化遗产的损失巨大,现在遇到经济危机,又把文化变成经济的工具,继续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产生的危害可能要10年以后才能看到。”冯骥才说。

(《中国青年报》3.5 文静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