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吴宓筹备清华研究院

2009-03-1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如今人们提起当年的清华研究院,赞其辉煌,表其模式,多称颂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诸先生的教育伟绩。其实,另一位开创者――研究院主任吴宓(1894-1978)所做的贡献,也是值得一书的。

清华本是留美预备学堂,上世纪20年代中期酝酿改制,向正规大学转变。先新旧制并存,设大学部,办研究院,设国

学一科。时在东北大学任教的吴宓被聘为研究院筹备主任。吴接受此职,是有自己的抱负的。他见到清华校长曹云祥,即提出要有全权,负全责,否则仍回东北。获允,清华研究院筹备工作遂得以展开。

首先确定研究院的地位宗旨,拟定章程。吴宓设定研究院之地位为:“非清华大学之毕业院(大学院),乃专为研究高深学术之机关”。宗旨则简单明确:“研究高深学术,造成专门人才”,即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通才硕学”及各种学校的国学教师。起点甚高。故所聘教授讲师必须是:“一、通知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二、具正确精密之科学的治学方法,三、稔悉欧美日本学者研究东方语言及中国文化之成绩”的硕学重望。授课不取讲堂制而采导师制,“注重个人指导”,导师予学生以个人接触、亲近讲习之机会。

大政既定,导师的聘任便是关键。王国维、梁启超早已商定,无甚周折。赵元任之聘,亦甚顺利。章太炎不来,吴立即举荐尚在欧洲的陈寅恪,梁启超亦极力推重。陈学问虽高,还缺学位名气,吴“费尽力气”,终得成功。而李济时在美国某博物馆作古迹调查工作,任务未完,吴宓与博物馆代表反复协商,最后决定李济任讲师(规定教授必须专职,能随时指导学生)。此外,导师的住宅、家具,图书、教学仪器的购置,办公室的安排,在在都要吴宓躬亲。

招生也是重要环节,所招之人都是饱读诗书的俊彦,并经考试择优录取。前国务总理熊希龄保荐手下的人来,要求免考入学,尽管该生基础不错,吴答以必须考试。故录取工作可能因名额所限而有遗珠,却决无违规逾墙得入者。

如是,抓住清华转制的特定契机,研究院敦请了当时学术界、思想界贯通中西的顶尖师资,招得材质优秀的学生,可谓风云际会,遂成为教育界的一朵奇葩。这其中,吴宓倾注了大量心血,尽管他不久离去(从筹备到开学,只呆了一年多),饮水思源,厥功甚伟!

(《文汇报》3.4 吴令华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