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所知道的作家杨朔

2009-03-2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我知道杨朔这个名字是因为抗美援朝小说《三千里江山》。那个时期这本书堪称“家喻户晓”。

白面书生无架子

1957年之后,杨朔开始参加“和大”(中国人民保卫和平委员会的简称

)的工作。我与他接触都是在各种国际会议场合。

杨朔很早就参加革命活动,当过战地记者,到过延安,革命经历丰富,又是名作家。不过,他完全是白面书生,既无大作家的傲气,也无老首长的架子,而且还没有文人的浪漫不羁的作风。他与我们这些小青年都能平等相处,态度谦和。

一般说来,代表团出国以后,气氛比较放松,有不少才气横溢的人物都妙语如珠,经常互相之间善意的取笑。而杨朔虽是文人,却很少参加这种玩笑。

胶东口音英语

杨朔英文很流利,平时与人交往、开会发言一般不需要翻译。只是他的英语也有浓重的胶东口音,听起来有点费劲。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苏分歧公开化,在亚非团结运动中常常“吵架”。杨朔也用他的胶东口音英语认认真真地吵,寸步不让。

杨朔一直忠于职守,同时他很勤奋,笔耕不辍。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散文,大多与非洲风光和独立斗争有关。

1960年8月,日本广岛举办反对原子弹氢弹大会。中国代表团中有巴金和杨朔。巴金要在一个会上发言。他写了发言稿,征求杨朔意见。其中有一句(看到原子弹受害者的苦难)“我的心在流泪”。杨朔看后,提笔就把“流泪”二字改成“燃烧”。

认真检讨买房子

“文革”开始后,“和大”所有驻外人员陆续调回北京“接受运动的考验”。开“批斗”杨朔的会倒比较少,只是有几个造反派专门“研究”他的作品,鸡蛋里挑骨头。

杨朔的散文文笔优美,内容是与时俱进地配合政治形势的,所以对他的作品作各种反面的解释,实在是牵强附会。一次会上杨朔曾企图为他的作品辩解,被主持人打断。

杨朔曾真诚检讨过买房子一事。他用稿费买了几间房子,被认为是“变修”的证据之一。他对这点诚恳地接受,说无产阶级作家怎么能有房产呢?说明自己是被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了。杨朔在“和大”并不是主要批判对象,因为他并不负责“和大”的日常工作,许多人也不认识他。直到1968年,军代表进驻,造成了他的悲剧。

绝望自杀

“文革”开始后,原来的领导干部一律“靠边站”,由造反派掌权。他们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把批斗对象都隔离起来,杨朔也在其中。他们被集中到一间大会议室,食宿都在其中。同时在军代表领导下给每人成立了“专案组”,进行“内查外调”审查。

在军代表讲话之后,有一个自诩“根正苗红”的勤杂工得风气之先,在院子里的地上用粉笔写了“打倒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杨朔”几个大字。杨朔被送到隔离室之前经过那里看到了这几个字。在这以前,他还没有被扣上“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帽子,所以大约他以为这是军代表给他定的性。他关进去之后,就递条子出来,要求与军代表谈话。军代表说先冷他一下,让他好好交代问题。谁知绝望的杨朔就自杀了。

那天晚上正好轮到我值班。大约九十点钟,他们陆续拿着脸盆到盥洗室洗漱,我见到杨朔也在其中,并无异样。到了半夜,我忽听里面喊杨朔好像不省人事了。

我赶紧打电话叫负责人,他们把杨朔紧急送往医院,但经抢救无效,杨朔去世了。据说他床头有安眠药瓶。

所谓的“罪状”

刚开始隔离审查,就有人自杀了,军代表当然不会认错,反而开大会,宣布杨朔“自绝于人民”,而且还罗列他的“反动资产阶级思想”,其中又提到自购私宅,生活奢侈,并分批组织大家去“参观”他的住宅。

我发现他所谓的“豪华住宅”就是一进小四合院的半边,并未超过当时与他同级别的领导干部的规格,他是私宅,不占公家的,反而成了罪状。

杨朔当时在“和大”并不是受冲击最大的,也没有说不清的“历史问题”,为什么在军代表刚刚进驻之后要匆匆走上这条绝路呢?

后来我们分析,还是由于他太老实,太认可军代表的权威。在运动初期,造反派对他的批判,他还认为是“小将”胡来,运动后期会有正确结论的。但是军代表被认为是毛主席派来的,在他们进驻后,他的帽子反而升级,变成敌我矛盾性质。他于是要求谈话,急于表白自己,而又被拒绝。这样,他就绝望了。这是我们的分析。杨朔本人最后究竟怎样想的,已无法知道。

(《北京青年报》3.13 资中筠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