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梁祝》:琴弦上的美丽“蝴蝶”

2009-04-1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今年5月27日,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首演五十周年纪念日。曲作者之一陈钢说:“这是在一个纯情的年代由两个纯情的年轻人写就的一首纯情的作品。”其实,它是一个民族对爱情与人性的盛大礼赞,是“苦难与光荣”共同铸就的不朽神话。

孟波提出写“化蝶”

1958年,上海音乐学

院成立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成员中有何占豪、丁芷诺、沈西蒂、俞丽拿等。

陈钢回忆说:为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实验小组”决定搞一个小提琴协奏曲,在报选题时几个成员分别送了《大炼钢铁》、《女民兵》,组长何占豪因为熟悉越剧,就报了一个《梁祝》。想不到学院副院长孟波就圈了一个表现爱情的《梁祝》。在大家唯恐主题不昂扬、不激进的特定时期,他偏偏圈了一个柔性题材,不仅显示了一种魄力,还冒了很大风险。

交响音乐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决非一个业余组合所能胜任的。所以,当进一步创作遇到瓶颈时,院领导就决定派作曲系高材生陈钢与何占豪合作完成这首作品。

《梁祝》的初稿完成后举行首次试奏,那时曲中还没有“化蝶”,只写到英台哭坟与投坟殉情为止。一曲终了,在场的师生都觉得“憋屈”极了,一时低头无语。

孟波及时提出:让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形象再美些,再亮些,应该要写“化蝶”,这是爱情的升华,也是一种浪漫的、更为强烈的中国式的反抗。之前实验小组的成员觉得化蝶有宣传封建迷信的嫌疑。“孟波的这一圈一点,对《梁祝》的诞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陈钢说。实验小组着手进行修改,很快就完善了。

1959年5月4日,在学院五四青年节纪念大会上,何占豪拉小提琴,陈钢钢琴伴奏,在大礼堂里试奏了加入“化蝶”的修改曲。二十多天后,这部作品就在上海音乐舞蹈汇演中正式首演了。

1960年,陈钢毕业后被留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后来他为喜剧电影《球迷》配乐,,结果这部片子被批判,陈钢因此遭到牵连。不久又遭到第二次打击,被送到大别山劳动。十年动乱中,《梁祝》和《球迷》被指责为“每个音符都蘸着反党的毒汁”。陈钢被关进学院的牛棚,还被打成脑震荡。孟波呢,因为圈定创作《梁祝》而被“炮轰”,有人批他“比杀人犯还杀人犯”。

十年动乱结束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重回人间。在1978年6月,文汇报上一个小角落发布了一条消息:当天晚上8点钟,《梁祝》将开禁播放。这天晚上,成千上万乐迷或曾经学过小提琴的听众守候在收音机旁,虽然听的是“文革”前的老版本,但播音员清晰无误地报了曲作者何占豪、陈钢以及演奏者俞丽拿的名字。

“蝴蝶”飞出了国门

《梁祝》这只美丽的蝴蝶诞生不久就飞出国门,飞到世界各地。有人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

其实,早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第二天,美国波士顿的一家电台就专门播放和介绍了《梁祝》。

在海外反华势力最疯狂的时代,许多对中国比较陌生的外国人听了《梁祝》后大惑不解:能创作出这样优美的音乐难道是一个“凶恶”的赤色国家?在海外,老外不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何许人,只能译为《蝴蝶的爱情》或更加香艳的《蝴蝶情侣》,梁祝的故事又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陈钢说:“1981年我到美国访问,许多华人告诉我,西方人对大陆改变印象就是从《梁祝》开始的。有两位素昧平生的台湾人请我吃饭,一个是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歌唱家邓玉屏,她告诉我,她对大陆的印象就是从听了《梁祝》后改变的。她的先生也说,有一位美国人的孩子本来想学法律,听了《梁祝》后被征服了,转而研究东方文化。”

《梁祝》解禁后的声望达到高峰,三十年来,上海推出了以《梁祝》为专题的文艺比赛,后来不断有人移植到别的形式中,创作了现代舞剧《梁祝》,还有高胡协奏曲、口琴协奏曲、二胡协奏曲、钢琴伴奏版等……就在前几年,《梁祝》的发行量已逾1000万张(盘)。

而发行量最大的还是日本的《梁祝》,演奏者是日本著名小提琴家西崎崇子,她一辈子演奏《梁祝》,获得过多次“金唱片奖”,她演奏的《梁祝》发行到800多万张。

(《新民周刊》2009年第12期 沈嘉禄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