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罗京之逝是一次不期而至的民调

2009-06-14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罗京之离去,足够怆然,引国人同悲。他对央视的贡献,则延续至今,波及未来。

十数亿国人,大致可分三类:一部分人是看着罗京变老的,一部分人是看着罗京长大的,一部分人是看着罗京懂事儿的。这张“国脸”,是20多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一张刻度盘,他已经生长在很多人的生活里。他的猝然离去,就像我们每个人被割

掉了一小块肉,虽无大碍,但疼一下,颤几颤,愣半晌。

罗京的价值,不仅在于脸,还在于声,更在于人。他于每晚7点钟的存在,就是他最重要的价值。自他之下诸多男播音员,业务各有所长,但综合能力均逊一筹。

斯人绝然而去,坊间赞誉鹊起,大概说明了两件事:一是罗京不仅业务纯熟,而且为人不错,这说明大众很需要看到成名之人里的好人;二是罗京的意义已经泛化为一个新闻传播的符号,这说明人民群众仍然需要一个阳光健康的央视,渴望一个稳定持续、业务精湛乃至锐意进取的《新闻联播》。

当某播音员打嗝、某主持人穿大裤衩、某狂人山呼海啸等成为公众视野里最多的央视新闻时,罗京,用他个人决绝离去的方式,将一个有温情、有正面美誉度的央视,送回到公众的面前。这也许是罗京对自己单位所作的意外、额外、不见外的最后贡献了。

痛悼战友的日子,终将过去。将一个正面的央视形象,努力地延长下去,才是对早逝战友的最好怀念。从公众对罗京的集体追思中,或可看出以下几分端倪:

其一,很多人喜欢罗京,是因为他们觉得央视仍需以庄重、大方的基调为主。

其二,人们怀念一个在本职岗位上业务精湛的播音员,说明任何一个新闻人,都时刻莫忘,需按照新闻规律的要求去做,首先把本职做到最好。

其三,公众对罗京的赞与念,其实表达的是对《新闻联播》能够更加锐意进取的一种期待。

罗京之逝,是一个好人的离去,更是一次不期而至的民意调查。调查的结果是,人民需要一个更好的央视。

  (《中国青年报》6.9 杨禹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