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耿飚之女:我只求做一个“小灯泡”

2009-06-2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耿莹是老一辈革命家耿飚的长女,既是画家、又是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理事长。目前,她带领着新的团队,朝着抢救、保护、继承和弘扬千年华夏文化遗产的新领域迈进。

父亲差点把她丢在战壕里

耿莹说:“我不满一岁就跟着南征北战的爸爸,童年是在枪林弹雨中度过的,多次差点

丧命。虽然从小吃尽苦头,但也得到了锻炼,自幼养成坚强而又能忍耐的性格。”

父亲的马兜子便是耿莹儿时的摇篮。“每打完一仗,父亲的习惯动作就是摸摸马兜,知道我安然,便继续前行。有一次打仗,警卫员把我放在战壕里,忘了带走。”跑出两里地后,耿飚发现女儿不在,但默不作声。“在父亲看来,战士比女儿更宝贵,他不能因为女儿而牺牲一名战士”,如果不是马夫坚持回去救耿莹,她也许就夭折了。

到了甘肃庆阳,耿飚就将女儿送到老乡家代养。每次看望女儿时,总会见到老乡的女儿赵兰香,一来二去,两人就恋爱、结婚了。因此,耿莹笑称自己是父母的牵线人。

至于生母和父亲的姻缘,耿莹不得而知。她只听说自己刚出生3天,便被生母送了人,等父亲找到她时,她被藏在麦垛子里,满身天花。“长大后,爸爸常庆幸女儿露出来的地方没留印儿,不用担心嫁不了人。”

上世纪60年代初,中专毕业的耿莹被分到北京地质队,爬了10年山,找了10年矿。“文革”后,她被调进北京制药厂当工人。37块钱一个月的工资,耿莹拿了整整17年。由于经济困难,耿莹的大女儿一直由耿飚夫妇帮助抚养。

从小就骨气硬的耿莹从不肯求助父亲。“我一生最失败的就是婚姻。丈夫提出离婚时,小女儿才9岁。别人以为是我看不上农民出身的丈夫了,其实不是。我们是地质学校的同学,他不了解为什么沾不到我家庭的半点儿光,还要处处受限制。”此后,耿莹再未结婚。

当年,耿莹听说厂里要成立肿瘤研究所。“我特别想去,但厂长和书记不认识我,怎么调去?”耿莹开始策划:“那时候厂里有篮球队,领导经常去看比赛。谁也不知道我是1958年国家培养的5000名运动员之一。篮球、短跑是国家三级运动员水平,中长跑是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下了早班,耿莹就赖在篮球场等待“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一个漂亮的三步跑,领导愣住了,问我是谁,愿不愿意到篮球队。我满口犹豫,还欲擒故纵地提出‘除非当队长’。”就这样,耿莹当上了篮球队长,还如愿进了厂办所。

搞地质的如何做医生?在耿莹看来,这根本不是问题。这一点她很像父亲,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晚上回家哄孩子睡了,就啃书本,做试验。”耿莹最终成为一名专业的医学研究人员。

王叔晖的关门弟子

1979年,耿莹又一次走进了学堂,此后,她又有了大学研究生的学历。

“当时中国画研究院成立,全中国最有威望的老艺术家都在那儿。”从小喜欢画画的耿莹毛遂自荐,提出给这些“国宝”当保健医生。“平时上班,其他保健医生早晚把完脉就走了,我不是这样。我到每位老画家的合同医院,抄下他们的病历,然后分别为他们建立了个人医疗档案卡,以便做好他们的保健工作。老画家为了表示感谢,会将自己的作品送给我,我一律不要,只要当他们的学生,他们都欣然同意。”

在耿莹的学艺道路上,得到了很多老一辈艺术家无私的传授与指导。一次,见到山水画大师亚明先生,他开玩笑说,“丫头,你要学画就把《八十七神仙卷》画10遍。对临,默临,最后背临。”3年后,耿莹拿出画了3年的《八十七神仙卷》,亚明一下子就愣住了,“丫头,你行!”

耿莹当时特别喜欢王叔晖的工笔人物画。王老创作的《西厢记》大本连环画,耿莹不知临了多少遍。7个月过去,耿莹拜见王叔晖,终于如愿以偿,正式成为王老的入室弟子和关门弟子。

耿莹的作品,屡次被选送到日本、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和举办个人作品展览,不少作品还被国外多家美术馆、艺术馆及政要收藏。

在美国艰苦奋斗

耿莹选择去美国打拼时,已年近50。来到美国的第二年,她就拥有了6亩土地和54棵果树。耿莹是从摆小摊起家的。“我当时踉随走秀公司,摆摊卖淡水珍珠。自己设计,做项链耳环。雇不起工人,我就自己卖,手舞足蹈地比划;人家看好了,我就赶快包好。”

那段艰难的日子里,耿莹没有朋友,没人交流。“有时候做着做着,我就到山上,大哭大喊。谁知道你是耿家大小姐,哭喊完了,又去摆摊――人家能挣钱过日子,我为什么不能?”

熟悉美国后,耿莹又开始“设计人生”。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布朗访问中国时,时任我国国防部长的耿飚曾将耿莹的一幅画送给布朗。于是,耿莹写信给布朗,并夹着她和父亲的合影以及那幅画的照片。“想不到两周后,布朗秘书打来了电话。”就这样,耿莹以中国画家的名义,走进了布朗的俱乐部。“那是一个上流社会的场所,我给很多石油大亨、军火商、社会名流画画。”

在美国,耿莹常想起往事:“小时候喜欢看《复活》、《红与黑》之类的世界名著,父亲不高兴,让我收起来,把《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塞给我。他说:‘你是中国人,你必须先了解中国的东西,然后再去接触外国的,才有鉴别和比较。”就这样,耿莹带着孩子们又回到了故土。“现在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好,国门大开。但同时,外国文化也包围了我们的孩子。孩子开始染头发,学嬉皮士,参加偶像秀……美国的一些庸俗文化,我们接受了;而我们的万里长城,现在只剩下2500公里;龙门石窟上的雕刻工艺,也已经失传了。”

经过4年的筹备,耿莹的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终于获得批准。“很多人问我,都这么大岁数了,为什么还要折腾?我认为,既然命运安排我生在中国,生在耿家,那我就要对得起我的父亲。父辈靠双腿走出来的江山,我们必须保护。我只求做一个闪亮的‘小灯泡’。当孩子们有一天发现自己国家的文化博大精深时,我希望他们内心充满民族自豪感,能跟着‘小灯泡’找到回家的路。”

(《扬子晚报》6.15 魏玉传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