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学教科书当年为何被删改

2009-07-0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语文课本中一些文章的片断曾被删改。今天,这些被删改的部分有的已经恢复,有的延续至今。曾经的中学教材编选者回忆了这段历史。

被删改的片段

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网友“洞庭湖边的野草”发现,当年初一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口技》删除了“少儿不宜”的片

段,在“妇人惊觉欠身”之后,“既而儿醒,大啼”之前,小两口其实还“嘿咻”了一番――“(妇人)摇其夫语猥亵事”,“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

受此例鼓动,众网友旋即搜索出更多被屏蔽的“限制级镜头”。初三课本节选自《红楼梦》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与薛蟠抢女人不成,反赔了性命的冯渊竟“酷爱男风,不喜女色”;高一课本里,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时,曾将点缀于荷叶之间的白花喻为“刚出浴的美人”,采莲少女荡舟出湖,原来不是“载歌载舞”,而是唱着艳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荡舟心许……

被删的并非全都“很黄很暴力”。初二课本中,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曾高度评价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可惜那样的时代不允许帝国主义代表享有如此正面的评价,只能是“别了,司徒雷登……”

大改动,零稿费,零纠纷

“这些文章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删改好,一直沿用到9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前主任庄文中告诉记者,“课文删改工作在叶老一手主持下完成”。叶老即叶圣陶,1949年后,叶圣陶被毛泽东指定为出版总署副署长兼人教社社长,主持新中国教材编写大局。

叶圣陶定下规矩:“入选文章要加工,思想内容要加工,语言文字也要加工,”庄文中回忆说,“思想内容是排在第一位的,文章要符合时代标准。当时的首要标准是新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思想主流”。

按照这个标准,《荷塘月色》中的“刚出浴的美人”,显然是不符合的,“那个年代,女同志别说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脐都要受批判”。庄文中解释,叶老不是过于保守,而是较真“原则问题”,至于《口技》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删改片段,别说小孩子,“成年人都不能看的”。

当时入选课本的外国作品多选自苏联与欧美,与原文亦有很大出入。庄文中回忆,每改一篇外国作品,叶圣陶都会请一名翻译家、一名语言学家到人教社开小会,桌上摆着原文、译文,念一句,改一句。与主流思想相左的,改;语言不符合普通话语法的,改;篇幅过长的,还要改。

当时大动干戈的删改非常普遍,被改文章的作者还都是当年中国左翼文化圈内的大腕。改完后,叶圣陶逐一寄给作者,茅盾、巴金、丁玲等作者迅即一一回复,对修改表达感谢和敬意。

大改动,零稿费,零纠纷,这一如今出版业想都不敢想的罕见景观真切地发生了。

也有一丝毫毛都不能动的文章,譬如国家领导人和鲁迅的文章就不能改。鲁迅的文章最让当时的编辑们头疼,他写文章老写异体字,还爱用方言。“他的作品要能改的话,一篇文章要改上百处,这不就改坏了吗?所以,一字不改,就在文章下面做注释”,比如《记念刘和珍君》的“记”虽然用错了,也没改成“纪”。这一度让后来的80后们很困惑,大师用的那些怎么就算“通假字”了?

《荷塘月色》解冻

上世纪90年代后,人教社的编辑们已开始着重考虑文质兼美,酝酿部分删减内容的逐步恢复。2000年《荷塘月色》中雪藏多年的“出浴美人”终于解冻,登上了大雅之堂。

“时代在变,越来越多当年的禁忌已经成为常识,有些内容可以恢复了,但也不简单。”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现任主任王本华说,“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的暴力场面,‘……头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暂时还不考虑恢复,因为很多老师来信,嫌场面太血腥了”。《口技》中的房事,还要调查一下中学生的生理卫生课的开展情况;《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被删的“酷爱男风,不好女色”,虽然同性恋已经一步步突破了法律惩罚、社会偏见和立法阻碍,但大部分中学生仍在农村地区。

王本华说,1991年著作权法出台后,人教社不但开始给课文作者付稿酬,还要慎重考虑修改的法律底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叶老的改法不会再有了”。

(《扬子晚报》6.26潘晓凌等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