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莫让绝学成绝响

2009-07-1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梵文、八思巴文、西夏文、契丹文、纳西东巴文、因明学、简帛学、甲骨学……这是一串对它们有深切了解的学者少之又少的学科名称。

它们,已经有了或者即将拥有一个令学界心颤的名字――绝学。什么是绝学,就是指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国内外从事研究的学者人数较少的学科。少到什么程度呢?以梵文为例,目前全

国学界能将梵文翻译成中文的人不到10人。而懂西夏文字、契丹文字的学者,更是罕见。

绝学研究为何陷入如此境地?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其根源大致可以归为七个方面:经费、人才、对外交流、专业、研究基础、资料、成果。

经费短缺,造成项目无法立项,研究条件无法得到改善,这是绝学形成的客观原因。绝学研究人才队伍萎缩,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无法形成老中青梯队,主要学科带头人面临退休,引进、培养和留住人才不力,造成后备力量不足。

绝学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出成果周期长,无利可图。“十年磨一剑”是说一些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往往要花很长的时间,然而,许多绝学的成果恐怕十年都未必能出来。没有成果,意味着职称不能晋级、收入不能增加、地位不能提高、价值不能体现……有多少人能够坐得住这样的冷板凳?

这是个不难回答的问题,答案只能是――越来越少。

西夏文字专家史金波感慨,“绝学”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时期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绝学”往往是科学探索的疑难课题,是社会科学的基础。社会科学研究者对解读这类疑团,负有时代和学术的重任。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应深入了解、研究世界古代文明。通过古文字了解世界上的古代文明是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这对于我们深刻认识现实的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当务之急是培养接班人。”目前唯一能够解读契丹文字的专家刘凤翥曾多次呼吁,“不能让契丹文字绝在我的手里。”刘凤翥说出了所有绝学学科“传人”的心声。

  (《中国社会科学报》7.7 张微等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