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邹韬奋道路”的启示

2009-08-1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周恩来在纪念邹韬奋时曾说:“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这个评价引人长思,人们乐意探讨:韬奋是如何“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

邹韬奋生于1895年,虽然家境较好,但国破家困的大环境,却是过早地培养了他的忧患意识。1926年10月,邹韬奋正式接编《生活》周刊,这意味

着邹韬奋波澜壮阔的新闻生涯从此展开了伟大的行程。虽然发行初期有些苦恼,但他最为痛苦的事情却是心灵的折磨,即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知识分子面临的同样困顿:应该选择怎样的道路?

邹韬奋碰上过“五四”运动,但他没有参加,而是埋头读书,想做一名“优行生”。尤其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他跟当时为数众多的知识分子一样,仍然对国民党抱有幻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的政治思想自此急剧变化,开始了从进步走向革命、从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者的醒目转变。首先,他不再仿佛置身于世外,而是改变了“趣味化”的办刊宗旨,在《生活》周刊大量刊登抗日新闻报道,坚决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其次,适时刊办《大众生活》周刊,积极反映民众心声,大力推动爱国救亡运动,创造了当时每期销售20万份以上的中国期刊史上最高发行纪录。

邹韬奋的思想立场转变还得益于一些有利的客观的积极因素。一是结识了鲁迅、宋庆龄等一些先进人物。二是1933年7月,邹韬奋被迫第一次海外流亡,他在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系统地阅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及其不少传记。三是在流亡中,邹韬奋不仅游览了苏联,而且还游览了美、英、法、德、意等国,实地考察、仔细比较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优劣。

这一切,促使邹韬奋的思想立场由量变产生了质变。国民党当局对他及其所办刊物的迫害、打击和制裁,甚至杀头威逼,都没有吓倒他,反而使他愈战愈勇。

1944年7月,邹韬奋因病逝于上海。在临终遗嘱中,他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庄重要求。很快,延安中共中央追认他入党。

  (《北京日报》8.10 尹韵公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