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应是温暖的灯火

2009-08-2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近日,著名作家梁晓声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现在许多人提起文化,与其说是“万象”,不如说是“乱象”,快餐的、无厘头的、愤怒的、“小资”的,不一而足,特别是网络兴起之后。

梁晓声:这的确耐人寻味。打个比方说,媒体是社会的B超,可及时诊断问

题,政府的举措是手术刀,是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理。文化呢?则是民间行之有效的术后保健。这三方面应该是各司其职。但是随着整个社会进入转型期,矛盾错综复杂,一旦诊断和处理得不及时,文化就很容易按捺不住,跳出来,想给社会一剂猛药。但一味地像下猛药一样揭露和批判,它的社会效果不一定是正面的,有时候可能负效果更大。负效果一大,显然不被允许,更别说发挥社会保健作用了。所以,文化就很容易选择和商业结成同盟。最终,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仅剩下了娱乐,变着花样来娱乐,恶搞、炒作。

  记者:这可否理解为,文化的现实担当功能在弱化?

梁晓声:可以这么说。以影视题材为例,这些年来,我们的现实题材还是很少,好的更少。一种受众最广的艺术样式,可能在有意地避开现实,这难道不是我们文化的一个问题吗?

  记者:在你看来,当前我们文化最缺乏的是什么呢?

梁晓声:是品质。当前,我们的文化是空前的繁荣、丰富。但是从文化的功能来看,缺少品质,缺少温暖。比如说,我们没有自己的卓别林。

卓别林生活的年代,恰恰也是美国各阶层矛盾非常复杂的时候。就这么一个小人物,有无奈,也有愤怒,但他却是温暖的。他总是在关注别人,照亮别人。没有钱,我可以给微笑,我可以给安慰的话语,可以表达我的同情。这是一种正面的价值观。

我们也没有秀兰・邓波儿,没有寅次郎,没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他们或卑微,或悲剧,但同时却是温暖的。

  记者:现在一些人认为,我们是传统大国,却是“文化小国”,你怎么看?

梁晓声:在我看来,文化要成为一种力量,首先是要化到本国人的心里去。

我们首先要不断地问自己,我们的文化提升了我们吗,让我们变得更可爱了吗?如果没有做到,急于说对外如何如何,可能会有偏差。

文化还应该担负起培养公民理性的重担。我们既应看到社会的光明面,也要看到社会的阴暗面。我们歌颂温暖,我们也批判冷漠,而不是一味地以文化方式粉饰太平。

我们想收获一个和谐的社会吗?我们要使人和人之间心灵更贴近一点吗?那我们的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民日报》8.14 吕绍刚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