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隐性就业,权益保障难到位

2009-09-0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前不久,教育部公布全国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就业签约率为68%。那么,没签约的32%的大学毕业生是否都处于待业状态呢?记者近日采访发现,一部分毕业生悄然选择了隐性就业。

重要的是有一技之长

“你身边要是有外国朋友需要学汉语的,请让他们联系我。”与记者交谈

时,陈凉拿出她的名片。

陈凉毕业于北京一所大学的对外汉语系,去年毕业的她辞去了一家网站的网络编辑工作,干起了老本行――对外汉语。“我在学校学习时就经常帮留学生补习,他们对我的教学能力很肯定,这也给我做自由职业者以信心。”

陈凉现在在两所大学教授留学生汉语,今年放暑假她也没闲着,而是找了亦庄的一家民营机构教几个美国人,“这些机构给的课时费比较高,一个小时一百左右,还有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可以锻炼自己的英语能力。”据陈凉介绍,她现在一个月能挣五六千元,除了满足每月花销,还略有盈余。

不过,隐性就业不等于高收入。今年刚毕业的李嘉音因为迟迟找不到用人单位,干脆回老家做起自由撰稿人。一个多月过去了,很多稿件都泥牛入海,收入不足1000元,这让她感到前途很渺茫。

记者发现,隐性就业者的生存状况参差不齐。选择这种工作状态的人,都必须拥有一技之长,否则在没有任何生活保障的情况下,连基本的生存都存在问题。

不仅仅是权宜之计

“我已经习惯这样的工作方式了,每天上两三个小时的课,剩下的时间充充电、备备课,比朝九晚五自由多了。”陈凉对目前的状态比较满意,家人也非常支持她,“不用循规蹈矩,没有办公室政治,身心都处于一种自由状态,我何乐而不为呢?”

毕业于北京市属一所普通高校的王曦则彻底抛弃计算机技术,凭着出色的英语水平和口才做起了导游,旅游旺季甚至能月入万元。可是他也有自己的苦恼,相了几回亲都被女方婉拒,“我基本就是‘见光死’,很多女孩一听说我是自由职业者就不愿再交往下去。这也可以理解,自由职业不能给女孩带来安全感。”

“毕业前找工作屡屡碰壁,很多单位要求有工作经验,我现在凭着朋友和学长介绍接活,这也不失为就业前的热身。”今年刚刚毕业的小林表示,等有了一定的产品包装设计经验,再去应聘心仪的公司,相信到时候用人单位会看重他的经验。

面对严峻的求职形势,选择隐性就业,尽管在很多人看来是权宜之计,但对于谋求稳定工作的大学生来说,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和技能,增加将来就业的砝码。“我们这个群体能乐观面对现实,不做‘啃老族’,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小林表示。

社会保障缺位

“我参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还买了一份商业保险,这样比较有保障,也有安全感。”陈凉表示。

像陈凉这样对自己的生活有明确规划的隐性就业者并不多。隐性就业确实能解决金融危机下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这只是把问题和矛盾后延了,他们的社会定位、工作性质、劳动权益、社会保障等问题都处于模糊甚至无序的状态。

一些隐性就业者的收入较高,看似光鲜,但是没有住房公积金、福利等,这些刚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对社会福利、社会保险这些概念还比较模糊。

除了不在社会保障体系内,隐性就业族面对的最头痛的问题是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由于隐性就业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没有固定的劳动关系,导致双方地位不对等。陈凉有空还给一家小出版社做校对,劳务费往往要拖几个月,还有两本书的校对费催了一年也没给。

“我们需要社会各界能够多一点理解、认同和支持。”不少隐性就业者发出如此心声。

(《工人日报》8.27 于忠宁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