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朱?基和他的《答记者问》

2009-10-0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退休6年后,朱?基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再次走入公众视野。9月2日,《朱?基答记者问》一书,在全国各大书店公开发售。发售第一天,这本书便登上了各大图书销售排行榜的首位。

一位

81岁高龄老人没有写一句话,全是当年旧闻,他的书何以热销?

低调的退休总理

与在任时的妙语频出不同,2003年3月从总理任上退下来后的朱?基保持了一种刻意的低调。他仅有的几次公开露面包括:2004年8月,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2004年12月,北京凯宾斯基饭店,德国中小企业联盟授予他“欧洲中小企业奖”的仪式。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上,朱?基都没出现。

2006年4月,在参观福州林则徐纪念馆过程中,微服出游的朱?基被民众发现。走出纪念馆大门,久候门外的人群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朱?基难拒盛情,绕着座车一圈,挥手致意,但并未发表任何讲话。

任总理时,朱?基在湖南长沙老家的乡亲们都盼望他回去,退休后,他老家的干部更是盛情力邀,但朱?基最终没有返乡――熟悉他的人说,在位时,他担心家乡拿他旗号行事;下来后,他担心家乡拿他包装搞旅游。

朱?基的堂兄朱天池,曾经为朱?基写过一本传记,主要讲述朱氏家族和朱?基的奋斗历程,长达六七十万字,朱?基一度拒绝阅读,更遑论同意出版。

应该留下点什么

在任总理的时候,朱?基曾经表示,关于他有种种传闻,或者说传奇,但是,他都没有时间去看,“究竟说了一些什么,我不知道,我也不想去看这些东西。”

可是,退下来后,关心的人们还是觉得他应该留下点什么。

朱?基在清华的同班同学欧阳鹤说,早在2005年他们清华大学同学的聚会上,一些同学就劝过朱?基,并抬出了周恩来的例子,“周总理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经历了那么多事情,可是,随着他撒手西去,没有留下任何东西,那些最为真实、宝贵的资料都没了,很遗憾。”

无法得知,是在周围人的劝说下,抑或朱?基自感,朱?基自己口风逐渐松动。大约2006年前后,他告诉与他关系较近的一位老同学:“我出书时,你帮我看看。”

朱的这位同学告诉本刊记者,刚看到《答记者问》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有些突然,但后来一想,出这本书确实挺好的。

“这些都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并不是他(朱?基)自己写的,都是原来与记者的问答,他不用担任何责任。而且,这样的书,他也不可能有任何的吹嘘成分。”朱的这位同学说。

“名字小一点”

香港凤凰卫视的主持人吴小莉,曾因被朱?基两次点名而一度成为海内外传媒的焦点人物。她觉得,朱?基很乐于和媒体交往――“他那么忙碌,但是都会注意到我们的存在。他会把我们当作平等的人来对话。”

原中央电视台记者贺永强,以随行记者的身份,完整记录和见证了朱?基当总理的5年。他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5年来,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我们拍摄到的总理活动新闻与中央电视台播发的总理活动新闻的比例是3:1,也就是说,有60%多的总理活动我们拍下来后只是留作了历史资料,并未公开报道。

“对于《新闻联播》播发自己的时政活动报道,总理有严格的要求。除非重大或重要的时政活动,一般的外事会见,他都要求不上电视。总理曾开玩笑说自己:‘一个丑老头,老在电视里出现,人家会说,他在干嘛呀?’”贺永强说。

“在我们看来,广大民众对朱?基印象不错,主要是他当年记者招待会上说的话,还有一些媒体的报道,老百姓愿意听,也喜欢听。这是《答记者问》最先作为其个人著作出版的原因。”参与《答记者问》一书编辑工作的一位专家说。

负责协调《答记者问》一书的负责人陈亚明透露了一个细节,在出版社拿出最后的封面设计样后,朱?基审阅时提出,封面上他的名字太过醒目,而书的主角应该是记者。

“他告诉我们,他的名字应该小一点。”陈亚明说。如果仔细看,在《答记者问》一书的61页,选用了全是记者的图片。

“是特意选的”,就是为了向记者们表达敬意。

(《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第37期 陈磊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