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发掘文学青岛的价值

2009-11-2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徜徉在青岛的街道,我在追寻着这座城市的文学地理。

1934年秋,老舍先生从济南来到青岛执教于山东大学,直到1937年离开。3年间,他完成了《骆驼祥子》、《文博士》等作品。老舍先生在青岛搬过好几次家,先后在莱芜一路、金口三路2号乙、黄县路6号住过,这些地方都离山东大学不远。

福山路3号是沈从

文的故居。由于离海很近,沈从文将之命名为“窄而霉斋”。正是在这里,沈从文收获了和张兆和的爱情。

现代作家中的多数人所从事的都是“异乡”写作,他们客居在城市,却依然怀念着自己的精神故乡,如沈从文的“边城”、萧红的“生死场”,老舍的北平城。客居的作家内心是孤独的,青岛美丽的风景和宜人气候,只能给他们一种外在的舒适感,在那样一个国家危难的时代,他们无法实现真正的闲适生活。王统照的故居在观海二路49号,他在青岛期间出版了小说集《号声》,在序言中,他称“自己的心情郁闷前所未有。”

闻一多去了昆明,成为民主斗士,留下空空荡荡的“一多楼”。在青岛的岁月,正是闻一多做学问的好时光,一多楼里堆积着山一样的古文献资料。

作家们常常聚在一起喝酒,每隔一段时间就到顺兴楼、厚德福畅饮一番。杨振声、梁实秋、闻一多、张道藩等教授,并称“酒中八仙”。这样大密度的文学聚集在青岛只持续了几年光景。没过多久,这些教授、文人就奔散四方了。

有这么一群优秀的作家,在这里爱过、恨过、生活过、孤独过,他们已经融入了这座城市的精神血脉。

(《人民日报・海外版》11.12 丁国强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