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小人国》折射生命成长大问题

2009-11-2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11月20日,纪录片《小人国》在全国上映。片中讲述了北京一所叫巴学园的幼儿园里幼童的成长故事。园长李跃儿原是西北的一位女画家,因为儿子在成长关键期教育不得法,使她重新审视教育,改行专心育人。

李跃儿说:“《小人国》接触的人格缺陷案例中,都是早年教养不得法所致。”

挫折能力需儿时培养

案例:生于1977年的浙江大学海归博士涂序新,2009年9月17日从学校的一幢高楼跳楼自杀。他是一个学业阶段特别顺利的人。1995年上清华大学,2007年在美国西北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6月中旬回国,仅3个月后自杀。

李跃儿分析:6岁前的幼儿阶段,是一生中生长环境碰到危险最少的阶段,如果成人在孩子安全的范围内,给他一点实践挫折的机会,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抗挫折的能力就会不断增长,心理历程也开始成长。如果一个人没有经历过疼痛、烦恼、忧伤和喜悦,其内心是空白的。智力再增长,心理能量不增长、心理历程不增长,也不会走向成熟。

伪善的道德观害人误己

常有一些家长用远远超越人类基本需求的道德来要求孩子,孩子就会做出一些违反人类本能的事情。

巴学园组织孩子去野营,每个孩子各带两片面包。一位妈妈平常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东西要与人分享,当大家把自己的食物拿出来吃的时候,这个孩子举起自己的两片面包说:“谁要分享?”孩子们都喜欢别人的食物,一哄而上分享了他的面包,而他并没有得到别人同样的回赠,落得自己没饭吃。发现这个情况后,巴学园老师立即告诉孩子们,先自己吃自己的,等吃饱了再分享。

巴学园每年有戏剧节,通过家长写的剧本,也发现一些家庭教育问题。如《城里最漂亮的巨人》一书,写的是一个巨人特别落魄的故事。有一天,他想打扮自己一下,就到城里新开的一家服装店从头到脚换了一身新,出来走了几步,碰到兔妈妈哄兔宝宝睡觉,他把自己的新帽子送给兔宝宝当摇篮;又走了几步,把衬衣送给山羊当风帆;最后,把鞋子送给老鼠一家当房子。

李跃儿对这位家长说:“你这样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希望他将来为了别人的一个钱包、一辆自行车,奉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书不适合6岁以前的孩子,因为他还没有分析能力,这种书是伪善的。”

李跃儿说:“苍天造的每一种生物都是让他获得生存机会,先保护好自己,在这个前提下,才是利益别人。”

自我效能认知与生命质量

案例:一位30多岁已有家室的男人,在父亲去世后,突然出现周期性地用钢针扎进自己身体的自虐行为。经心理学家鉴定,因为他从小被全家人宠爱,当父亲过世需要他来承担家业时,没有经验,无力应对,就采取自虐的方式逃避责任。

李跃儿分析:原因在于童年时的自我效能认知不良。“我们发现,独生子女普遍存在自我效能认知问题,这是他们成长中家长包办代替了太多的事,导致孩子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能力,他的大脑认知状态已达到成人水平,但到出手时,因为缺乏练习,解决问题的效果又达不到成人水平,就会用成人观点来衡量自己,觉得自己不行。”

对现在的独生子来说,离开父母还能衣食无忧,就算是有自理能力了。到了三四十岁,结婚或父母突然有病,需要他来承担社会责任时,就不知道怎样去面对,当一伸手不能解决问题时,就自认为是废物了,甚至连自杀的能力都没有,可又不知如何活下去。为了转移内心痛苦,他们会把身体弄伤,良心就不谴责了。

(《工人日报》11.25 陶映荃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