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译名背后有讲究

2009-11-2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美国总统应叫啥

现任美国总统应称奥巴马还是欧巴马,目前有不同说法。美驻华使馆解释说,“欧巴马”的译音更接近英语发音。美国驻华使馆新闻发言人史雯珊介绍说,对于以前“欧巴马”和“奥巴马”两种译名混着用的情况,美国政府现在正在规范总统中文译名,今后将统一使用“

欧巴马”。

然而,中国翻译工作者似乎不那么认同。一位外交部官方翻译私下曾向《华盛顿邮报》表示:“‘奥’代表深邃,‘欧’代表欧洲,也容易让人想到‘欧巴桑’,所以用前者更好。”中国外交部外语专家、前外交部翻译室主任过家鼎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奥巴马”这个翻译没有问题,但美国人由发音来考虑倒也能理解。“提出讨论可以,但按照惯例,已经沿用一段时间的译名不会随便更改。”奥巴马还是欧巴马?若要追溯到译名源头,一般来说,外国领导人的姓名翻译工作由中国唯一的综合性译名单位――新华社译名室来完成。

现任美国总统全名在新华社的译名库里是“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译名室负责人衷爽表示,奥巴马这个姓氏在非洲国家肯尼亚的一些部落很普遍,这么多年一直这么翻译。“如果他改了,那个家族的名字都会受影响。”所以,除非通过外交途径“强烈要求”,奥巴马这次想改名很难成功。

最初的译名与“意识形态”挂钩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开始,新华社译名室便开始管理中国大陆全世界的人名。几名译员天天对着枯燥的英文名字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凡是在中国大陆的报刊、书籍、广播电视中露面的外国人名,都与他们的工作息息相关。

据过家鼎介绍,过去的侵朝美军司令李奇微(Ridgway)原本译为“李奇伟”,后来将“伟大”的“伟”改成了“微小”的“微”。“这是有意要贬低一下。”而随着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译名用字忌含褒贬”的规则也深入人心。

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指示“译名要归口新华社”。他还亲自提出整理改革了几个常用旧译,比如把“怯尼亚”改为“肯尼亚”,把“莫三鼻给”改为“莫桑比克”。在翻译过程中,译名室强调的是“音译为主、名从主人、约定俗成”的原则。

互联网带来的难题

与艰巨的翻译任务相比,让译员们更头疼的则是外界常常“望文生音”。译名室原负责人李纯曾举过最典型的“拉丹和拉登译名之争”和“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被错翻”两个典型例子,“拉登是媒体根据英语发音译的,但拉丹的名字来自阿拉伯语,阿拉伯语系里根本没有登这个音节,所以只能译成拉丹。从这点可以看出,民间望英文而音译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绍罗什错译成索罗斯也是同样的原因。因为他是匈牙利人,按照标准应该翻成绍罗什。”

这些被译员们戏称为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弊端”。译名室的“权威性”在信息如此畅通的年代开始“打折扣”,许多不严谨的翻译流传到网上,很可能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们秉承宽容的态度,但也希望能立一个‘规矩’,促进译名的长期稳定。”受访的译员们纷纷表示。

(《国际先驱导报》11.19 漆菲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