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医患之间,应多些这样的恩缘

2009-12-3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河南农民李敬斋正陪伴恩人袁浩教授练习说话

19年前,河南农民李敬斋因股骨头坏死到广州求医。医生袁浩不仅治愈了他的

疾病,还为他还清了医疗费。

19年后,医生病倒在岗位上。李敬斋再次赶到广州,像儿子一样日夜陪护照料病床上的医生。一个施恩,一个报恩。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这段真情弥足珍贵。

揣着2000多元挤上南下火车

1987年到1990年的三年里,河南永城市顺和乡张庄村农民李敬斋不幸遭遇了两次车祸,骨折的双腿恶化,患上了被称为“新癌症”的股骨头坏死,不能下地劳动。才三十出头的李敬斋,呆呆望着年迈的双亲和三个未成年的孩子,泪如雨下……

经多方打听,李敬斋得知,遥远的广州有一位中医药大学的袁浩教授,独辟蹊径攻克股骨头坏死的世界难题,治愈了无数患者。李敬斋咬咬牙,向亲友借了两千多元救命钱,在妻子的陪伴下,挤上了南下的火车。

“那天早上,袁浩教授正在吃早饭,看到我们一副农民模样,他碗筷一推,起身相迎。”李敬斋回忆着第一次见到袁教授的情景。

五天后,袁教授通知李敬斋:“床位安排好了。住院后尽量给你压缩开支。住院费、床位费半价,陪护床位费全免。另外还给你的爱人安排了一份临时工,打扫病房卫生,还能照顾你。”

“哪有医生给病人送礼的?”

手术进行得很顺利,李敬斋的双腿恢复得很快。一天,袁教授和老伴一起到病房看望李敬斋。看着他们带来的大包小包营养品,这对农民夫妇惊呆了,“哪有医生给病人送礼的?”

不久,李敬斋出院了。结账时,他还欠下了一千多元的医疗费。李敬斋让爱人继续留在医院打工,还清了医疗费再回家。袁教授不放心大病初愈的李敬斋一个人回家,就替李敬斋还清了医疗费,还帮他买了两张火车票,让他爱人跟他一起走。

“我们是来报恩,不是来赚钱的!”

李敬斋康复了,又能外出打工养家糊口。但“报恩”两字在李敬斋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2008年春天,李敬斋得知袁教授的老伴中风瘫痪在家。正在上海打工的他和妻子商量之后,立即派妻子奔赴广州,照顾起瘫痪在床上的伯母。

袁浩得知李敬斋一个人还在上海某工地打工,马上打电话给他,“你手术后虽然恢复得很好,但是工地上的重活不适合你,你也来广州吧。”随后,帮助李敬斋在医院找到了一份护工的活儿。

每一次,袁教授执意要付给李敬斋的爱人工钱,而李敬斋都固执地回应:“教授,我们是来报恩的,不是来赚钱的!”

没有料到,一年后,84岁的袁教授也因中风倒在了医疗岗位上。经过抢救,袁浩教授全身瘫痪,不能说话,住进了广州友好老年公寓进行康复治疗。

得知这个消息,李敬斋心急如焚,马上辞去了医院的工作,来到袁教授身边,成了教授的专职护理员。在李敬斋近半年的精心照料下,袁教授已经能正常走路了,还能张口说话。

袁教授于心不忍,要给李敬斋护理费,李敬斋就是不肯要。李敬斋动情地说:“教授,您治好了我的病,您就是我的再生父亲,我就是您的干儿子。儿子照顾父亲天经地义。”

脑中风的病人如果经常卧床不动,容易全身疼痛,造成肌肉收缩、血管痉挛,只有靠按摩才能减轻这份痛苦。自从开始照顾教授之后,李敬斋就跟着老年公寓里的护理医生学习起了按摩。

为了更好地照料教授,李敬斋把两张单人床之间的床头柜撤掉了。“教授晚上疼得厉害时也只是轻轻呻吟,他不想吵醒我。我们中间就隔着一米不到的距离,但我觉得这也是个障碍,就把床头柜撤掉了。这样一来,晚上我和教授头挨着头睡,他一疼,我就能听见,赶紧起来为他按摩。”

“以善为本不应该变”

从医50多年的岁月里,袁教授的脚步遍布大江南北,让无数患者重新站立起来。

袁教授深情地回忆道:“1955年,我被分配到海南当医生,从那以后三十多年都是和当地的农民打交道,我对农民的感情很深啊。时代虽然在变,但是以善为本不应该变。”

(《解放日报》12.25 林颖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