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际拳坛为何不见中国选手

2010-01-0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梅惠志第一次真正接触泰拳是在1990年。当时,作为北京武术散打队的首任总教练,他带队参加刚刚设立的京港搏击会,虽然带去的都是当时的国家级顶级散打高手,但那一次中国散打惨败于泰拳。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作为北京什刹海业余体校国际式摔跤教练的梅惠志转型练起了散打。因为当时中国武术套路表演走

向了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许多外国的武术爱好者来到中国,都想与“中国功夫”较量较量。

其中,中国功夫与泰拳的较量一直在进行着。据资料显示,从1921年起,中国功夫就在向泰拳发起攻击,但多遭惨败。而1958年至上世纪80年代,由香港和台湾组织的数次中国功夫与泰拳的比赛,也仅有一场平局,其余都告失败,最短的一局仅坚持了20秒。

但近几年,散打所代表的中国功夫在与泰拳的对抗中,却出现了赢多输少的局面。“泰拳可以用肘膝,我们可以用摔法,做好针对性练习,赢面比较大。”梅惠志说。

不过,在各种中泰对抗赛中国大获全胜的消息中,人们对泰拳手的来历及资质并没有多少了解。相对来讲,为众多搏击爱好者所熟知的泰拳王播求与中国散打冠军孙涛的对抗,更像一次上规格的对决。在这次比赛中,播求很顺利地拿下了孙涛。这个结局似乎并不是那么令人难以接受――作为职业泰拳手,播求在日本最知名的站立综合搏击赛事K―1上风靡全球,其成绩是170战,155胜;而作为中国体制内的运动员,孙涛的比赛次数只有24战。

虽然,从中国功夫与泰拳的对抗历史中,中国传统武术的成绩还不如散打来的好看,但大多数中国人仍然相信,真正的中国武术的技击精华是在民间。

但梅惠志说,他曾经会过许多民间高手,“很多都坚持不到十秒。”在1980年和1981年,北京搞过散手试点,当时来自民间的参赛拳手有上百人,包含了八卦、太极、大成等拳种。“但比赛刚开始没两天,就只剩下散打的了。”

民间武术大多没有经过对抗训练,一上擂台就“不管练习什么拳,最后都成了王八拳”。对抗起来根本没有反应,挨上两下就不打了。“有一位练习八卦掌的,比赛开始了,他还在那转圈子,被我们的队员追上去,踢了两脚,就不打了。”梅惠志说,那一次,最后冠军都被体校队员拿下。

对于民间有没有高手,著名武术家赵道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指出一个常识:“在那些与世隔绝的不毛之地,消息闭塞,物质贫乏,隐士们如何能启发悟性?又怎样能通过大量‘见手’来交流技术,衡量自己?”

而在梅惠志看来,传统武术主要是训练方法和意识的落后,讲究的是口传心授,平时几无实战训练。从打法上看,传统武术在攻防技术中掺杂了大量与技击无关的象征性动作和门派仪式动作。“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对方边腿踢你,散手队员会一手格挡,一手反击。传统武术可不这样,他要先做一个云手,动作好看,但对方早就踢到你了。我们同他们交流时,分出胜负也就一个照面,用的就是一个简单的迎击。”

但梅惠志并不认为中国武术的竞技能力在国际上就毫无竞争力。他认为这是规则的原因,“如果双方约定在相同的规则下进行三个月的训练,然后再进行对抗的话,胜负难料。”

那为什么在诸如F―1等国际顶级的搏击赛事上,见不到中国选手的影子?“这是因为我们采用的是全运会体制,我们的精力没放在外出竞技上面。”中国武术院社会组副主任刘普雷说。

1998年年底,刘普雷曾经带队去过K―1现场,“到了那里才知道原来一个擂台赛能做成那个样子。”刘普雷回忆说,6万多人的现场,灯火辉煌,壮观极了。

但中国散打高手却无法参加,因为从资质上来讲,专业散打队是行政性的,全运会的体制需要这些运动员全力以赴打好国内的比赛。对他们来说,根本没有去国外参赛交流的必要;而在技术实力上,我们打点打分的比赛体制,并不适应F―1。“人家是挣钱来的,打起来很拼命。”刘普雷说。

现代性质武术俱乐部体制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艰难起步状态,要培养出自己的职业搏击手,还需要一段不短的路程。但好在中国武术协会对于俱乐部的建设越来越重视。“这是我们的一个方向。”刘普雷说。

(《?望东方周刊》2009年第53期 王开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