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两千年前的微笑

2010-01-16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一号坑像停了22年的“烂尾楼”

秦俑馆一号坑上次发掘中止是1987年6月。22年来,一号坑遗址再也没有动过。“一号坑像个烂尾楼,资料总是半吊子,让人看了着急。”考古队执行领

队许卫红表达了秦俑考古人的焦虑心境。

据副馆长曹玮说:“原来一直是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负责发掘,现在国家文物局终于批准了我们团体领队发掘资格,可以自己去发掘了。”

22年的沉寂终于打破了。2009年6月13日,许卫红带领秦俑馆考古队开始对一号坑进行第三次发掘。尽管这次发掘的面积很小,却是一场蓄势已久的冗长战役的序曲。接下去,将会出土越来越多的兵马俑,最终目的是出土一个完整的秦代军阵。

秦俑的出土与修复非常艰难。没有一具兵马俑在出土以前是完整的。那些散落在洞里的碎片,要经过细心的清理、比对、粘接,最后复原成威武雄壮的武士。据估计,一号坑共有6000多件陶俑,近200件陶马,大部分还埋藏在土层里。

难以承受之重,3次发掘半途而废

秦兵马俑的发现故事,人们已经耳熟能详。1974年3月29日,陕西临渔县晏寨公社西杨村几个农民在乱石滩上打井,挖出一些陶俑碎片。新华社记者蔺安稳写了条消息《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发表在内参上,惊动了中央领导。7月,陕西省组织考古队前往考察。20世纪最激动人心的考古大发现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1978年4月,一号坑保护大厅主体工程竣工;5月,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的秦俑考古队正式开挖一号坑。为了加快进度,专门调集了100名解放军战士携带9台翻斗车参与发掘,所有探方同时开挖,像刨土豆一样,破碎的陶俑陶马很快显露出来。1979年4月5日,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夏草带领专家来到现场查看,看到翻斗车进进出出,吓了一跳,联合18位专家呼吁立即停止发掘。于是,除了东部五个探方留下继续清理外,绝大多数探方回填覆土。

这就是一号坑的第一次挖掘经过,差点酿成巨大灾难。

1986年4月,陕西省考古所组建的秦陵考古队开始对一号坑进行第二次挖掘,在前次清理的五个探方邻近,又新开了五个探方。这是一次相当专业的发掘。很不幸,有天夜里临潼县几个农民从库房盗走一个将军俑头,虽然俑头后来被追回,但发掘工作因此受到冲击,1987年6月,第二次发掘终止。

接着,秦俑馆将考古发掘工作转向三号坑和二号坑。面积只有520平方米的三号坑最顺利,1989年初开始挖掘,9月底结束,对外开放。但二号坑的发掘遇到了难题。因为掘出一些保存较好的彩俑,彩俑的漆层接触到空气,五六分钟就翘边脱落,考古人员出于慎重,停止了大规模发掘。

彩绘兵马俑,出土后为何失色

兵马俑原本都是通体彩绘的,为什么出土后会没有色彩呢?

陶质彩绘文物保护科夏寅解释说:“当时的工艺是烧好陶,在陶身涂上大漆,大漆干了后会成膜,比较光滑,好上色,于是外面再形成以矿物颜料为主的彩绘层。漆层是有机层,夹在陶和矿物颜料这两个无机层中间,它们对湿度、温度的应变能力都不一样。还埋在地下时,因为受到火烧和水浸,漆层绝大多数已经脱落了。少数没有脱落的,一旦出土,生漆暴露在湿度较低的空气里,就会起翘,把颜料带下来。

两辆战车,值得思考

这次发掘很细腻,所以进展缓慢。目前已经挖到了70多个陶俑,两辆战车,一大堆青铜箭链。过洞里散落着陶俑的残肢断臂,那两辆一前一后的战车破碎得不成模样,隐约可以辨认出轮辐和马臀。许卫红说应该是两辆指挥车。一号坑的战车后通常都配有步兵,还没发现过两辆战车前后紧挨的,的确很奇怪。

采访袁仲一先生时,谈到一号坑即将出土的这两辆战车,他说,我国春秋时代流行车战,以战车为主,一般每辆战车配置10名左右的步兵,称隶属步兵。作战时,先由战车冲垮敌阵,再由步兵扩大战果。战国后期到秦朝,作战以战车、骑兵和独立步兵为主。汉代,战车衰落,骑兵成为军队的主要兵种,汉武帝与匈奴作战主要依赖骑兵。从前关于秦代的军阵一直缺乏实物例证,但兵马俑的发现,提供了秦军战车编组的生动图谱。二号坑是战车阵,没有步兵。一号坑是战车和步兵编组排列,每辆战车附近配置若干步兵,成为一个战斗小组。为什么一号坑的这两辆车没有隶属步兵?在我国古代战争的转型时期,它们的出现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第12期 萧春雷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