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圆明园文物国内流失记

2010-01-2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2003年初春的一个上午,即将大学毕业的刘阳来到西单明珠东侧的大秤钩胡同。在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胡同里,刘阳发现了两件出自圆明园大水法的文物。

胡同里的石鱼

“我那是去

扫胡同呢。”刘阳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痴迷于老北京风土人情。他没事就喜欢到北京的老胡同里转转,拍些老北京风情照片。

走到胡同中段11号院的门前,他看到高高的门墩上坐着一位大妈,白发灰墙大红门。就在这个时候,原本关着的大红门开了一半,有人推自行车进去,刘阳借着开门关门的机会,向院子里瞅了几眼。几秒钟的功夫,他瞥到院子当中的树下有一对硕大的石鱼。

“鱼是平躺的,嘴是圆的,非常大,脑袋也非常大,有些像胖头鱼。”刘阳很少见到这种造型的石鱼。后来他去过大秤钩胡同几次,一直想给石鱼拍张照,但看门的老太太说那是机关宿舍,不让随便进。

大学毕业后,刘阳到了圆明园管理处文物科工作。他开始系统地查阅圆明园老照片。当翻看法国传教士亚乐园1930年代拍摄的照片时,他眼前一亮,照片拍的是大水法,上面有着似曾相识的硕大的石鱼。

刘阳决定再去西单,但几次都无功而返。大约过了大半年,刘阳终于趁着看门老太太开门打扫院子时,“强行”闯入。通过对比,刘阳确定,这对石鱼就是亚乐园照片中的石鱼。很快,圆明园文物管理处会同专家对石鱼进行了鉴定,肯定了刘阳的推测。经过协商,2007年6月,这对每只重达一吨的石鱼终于回到了故地。

散落的文物

“石鱼成功回归,有太多的偶然因素。”刘阳说,一些广为人知的拥有着圆明园文物的单位,却几乎从来没有联络过圆明园。

前几年,圆明园学会会长张文彬曾到北京大学做了一个讲座,讲的就是关于圆明园流散到国内的一些文物。

到北京大学去讲,张文彬也是用心良苦。因为就在北大校园里,有着不下十件东西来自于圆明园:北大正门的一对石狮子、主楼前的一对石麒麟、未名湖西岸山坡上的“山高水长”土墙诗碑、未名湖里的翻尾石鱼、未名湖上的西式平桥、燕南园的莳花碑、流水槽、西门办公楼前双龙戏珠图案龙云石、办公楼前一对华表。

北大校址现在很大一部分是过去燕京大学的校址。《北大校园引导参观资料》显示:石麒麟等都是当时的燕大向这些物件的拥有者――光绪帝的四弟载涛买下的。

张文彬在演讲中提出,希望北大能够将这些文物归还给圆明园,一个考古系的教授当场反对,理由是:北京大学现在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难题

2006年,圆明园管理处拿到了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正式批复,同意他们开展“流散文物回归征集工作”。

来自国家文物局的批复,措辞相当小心:“不构成存放地现有建筑物构件”、“在现存在地随意弃置散落”的文物才可征集。

看上去,这几乎算是一份收集“废弃文物”的倡议书。即使如此,回收也极难顺畅进行。

“那些单位拥有的圆明园文物,年限最短都超过了60年,很多也早已成为这些单位的一景了。”圆明园学会资深专家王道成说。

比如中山公园的兰亭。英法联军将圆明园焚毁后,兰亭和兰亭八柱这两件重要文物被弃于荒野。1914年,北京城内社稷坛改为中央公园,为充实公园内的文物,于1917年将该文物运到中山公园。同年,中山公园又利用这八根石柱,建起了“兰亭”。这座重檐八角的兰亭碑亭,成为人们凭吊圆明园沧桑的重要遗迹。

被忽视的国内拍卖

除了几个著名的公园和大学,圆明园的文物还有多少流失在国内,这几乎是一个空白。真正对圆明园流散文物进行关注,也就是近几年国外对兽首的拍卖引发的。

“有谁真的关心国内的流散文物?”刘阳越说越生气。

最近,刘阳花200元买了一本北京翰海拍卖公司2009年秋拍会的画册。里面有一对来自圆明园的嘉庆宝玺,翡翠质地,交龙钮,印文为阳文篆书,分别为“凤麟洲”和“水净沙明”。

根据《嘉庆宝薮》所载,这组存放在绮春园的凤麟洲景群内的宝玺共三方,印文皆经过嘉庆皇帝钦定,分别为“凤麟洲”、“水净沙明”和“麟游凤舞”。“水净沙明”所指正是凤麟洲的自然环境,而“麟游凤舞”则是嘉庆帝治国理想的完美体现。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另一方“麟游凤舞”已不知所在。

就是这样一对确定无疑的圆明园流失宝贝,却被拍卖公司以1796.6万的价格悄无声息地拍卖出去了。

刘阳有些想不通,2009年年初在法国佳士得拍卖的鼠首和兔首,外交部声明不能拍卖。而这些在国内拍卖的圆明园宝贝,却都经过了国内有关部门的审查。

“这是不是间接承认了当初的劫掠是合法的呢?”刘阳反问。

(《中国周刊》2010年第1期 邓艳玲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