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寒假,高校成了“宅”基地

2010-02-0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1月11日,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放寒假的日子。但半个月过去了,校园并没有冷清下来,宿舍区学生来来往往,吃饭时段的食堂窗口前,也是人头攒动。

记者走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几所高校后发现,每所学校都有不少不愿按时离校的学生。

在北京上学的大三学生王琪记得,自己刚上大学那会儿,也是

一放假就归心似箭地往家里赶。随着年级增高,回家这个词对她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了。今年放寒假前,她就想好了考完试要做的事情:和同学一块儿逛街淘淘衣服、把那些存在硬盘里的美剧恶补一下。王琪说,早早回家也没什么事可做,父母还爱对她管这管那的,她需要多一些自己的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大三学生王龙告诉记者,他们班上50个同学有11个人放假后还待在学校。而他大四师兄的班上,暂时留校不归的人占到一半左右。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大一大二的学弟学妹们基本上一放假就全都回家了。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心理学老师周军认为,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走过“心理断乳期”,对家庭的依恋感较强,而高年级的学生,独立人格得到发展,因此对家庭的依恋感会逐渐减少。

“不想回去,在家也不想去亲戚朋友家串门,他们一见你就是问工作、问考研的事!”天津工业大学大四学生张昊的话,说出了不少准毕业生的心声。

期末考试一结束,张昊就买好了火车票,但目的地并非是家乡,而是四川宜宾。他去宜宾的目的是去那儿的一家公司实习,而回家在他的计划里是二月初的事了。

张昊本来打算在天津找份工作。原本信心满满的他,投了几十份简历,却都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备受打击的他对工作前景感到十分担忧。更让他郁闷的是,他的表哥去年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去了机场工作,每个月挣四五千元。每次回家,亲戚朋友都会拿他俩做比较,这让他感觉压力特别大。

周军老师认为,那些“宅”在宿舍,不急于回家的大四同学,可能是因为求职环节的不顺利带来了挫折感。这部分学生如果能够和家长做好沟通工作,化家庭压力为家庭动力,对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是很有帮助的。

  (《中国青年报》2.1 涂凌波 谢洋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