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京城:虎迹不存威风犹在

2010-02-1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阴宅之虎 和硕公主坟曾有石虎

在中国古代,龙和虎,一起成为人们幻想中死后升仙的交通工具。由此有了石棺上的石虎画。龙、虎分别代表阴与阳,阴阳交替与生死轮回的意思。

北二环外的真觉寺,即现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在它门前的行道上,摆着石像生,石虎也是其中的一种。“这些石像生原来是墓地里用来显示墓主身份、驱邪、镇墓用的。阳宅前是不摆放虎的,现在摆在门前有点神道的感觉。”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人员说。

北京民俗协会副会长张振华说,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官署、寺庙前很少有放虎雕的。就像唐三彩作为冥器,以前不会放在屋里一样,石虎作为墓葬的地表建筑物,曾出现在北京八王坟东南角,通惠河北路南侧的和硕公主坟。虽然在此后的考古中没有发现石虎,但专家在《拉贝日记――我眼中的北京》一书的第125页中发现有关于拉贝在公主坟游玩的记载:一个青白石牌楼的南侧,依次是华表、石虎、石羊、石马。它们是墓主人显赫身份的物化显示,是和硕公主在阴间的仪仗。

胡同之虎 石虎实物有据可查

“北京城有3000多条胡同,我所见过的存在石虎实物的只有德胜门内大街的大石虎胡同。”张振华说,他曾在潘家园淘到一本《胡同命名之溯源》的书,书里介绍,“京中各胡同之命名各有所本,而其有遗迹可考者,如铁狮子胡同、麒麟碑胡同、石虎胡同……”其中的石虎胡同,即今天的大石虎胡同,配有民国时武越拍摄的三张图片。“我记得民国时很著名的《立言画刊》上登过照片,石虎胡同的石虎在瓦砾堆里,1.3米高,蹲卧式,目视前方,背部突出,显得很雄壮威严。石虎左肩上有一被损坏的坑。”

正是这被损坏的坑,帮助张振华在石刻艺术博物馆里找到了石虎原物。“我拿照片比对过,一模一样,连左肩上的坑都在一个位置。”现在馆内进门西侧的陵墓区里,摆放着两个石虎。“它们都是青白石的,圆雕作品。我认为这些石虎都是出自陵墓的地表建筑。之所以出现在胡同,是后来被移来的。久而久之,胡同就被命名为石虎胡同了。”

庙前之虎 小石虎胡同名人辈出

和张振华的“寺庙前无石虎”的观点相反,王铭珍认为,佛教里运用虎形象很多。虎多是神仙的坐骑,比如驯化猛兽之伏虎。虎也被演绎成一种瑞兽,寺庙前摆放威风凛凛的虎、狮子多避邪所用。一些皇家敕建的庙宇前也摆放铜制或石制老虎、狮子等。

与大石虎胡同对应的,是同在西城区的小石虎胡同。王铭珍回忆,新中国成立之初,他曾到小石虎胡同办事,“小石虎胡同里有一个庙,石虎在胡同的东边,体型较小,是庙前的老虎。”他分析,寺庙的名字大多文雅,老百姓识字不多,日常生活里多用这个寺庙的标志性特征命名,比如北海公园原叫永安寺,白塔寺真名应为妙应寺。他推测,很有可能,石虎胡同里的石虎不仅代表了胡同里的寺庙,也命名了所在的胡同。

王铭珍说,小石虎胡同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胡同里的松坡图书馆与徐志摩、清朝的右翼宗学与曹雪芹。

据考察,现在的31、33号院分别是以前的7号院和8号院。7号院在明代是延陵会馆,又称常州会馆或武进会馆;明末,为东阁大学士周延儒的府第;清初这里又成为吴三桂之子吴应熊的府邸。因清皇太极的十四格格下嫁给吴应熊,这里也被人们称为“驸马府”。康熙年间,这里成了右翼官房;雍正三年改为右翼宗学,曹雪芹当教师就是这个时候。道光二十年(1840),这里成了安徽潘氏住宅。

民国初年,这里是议长汤华化宅,属财政部官产;民国十一年(1922),经梁启超申请,当时的大总统黎元洪批准将此院拨予开设松坡图书馆第二馆,徐志摩曾在这里任英文秘书。

8号院原为绵德府。绵德是清高宗第一子定亲王永璜之长子。府中北院,巍然屹立着一棵大枣树,始植于明初,是北京的“古枣树之最”。

(《新京报》2.4 潘波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