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干细胞移植之忧

2010-02-2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神奇的干细胞治疗

罗斯是一名脊椎严重受损患者。18岁那年,他骑着摩托车在家乡南非撞上了一辆小货车,一小块碎片飞进了他的大脑,阻断了部分视神经。他行动、说话从此不再协调,眼睛只能分辨黑白两色。

但再过不久,“奇迹”也许就会出现。2月,罗斯将在广东省

中医院大学城分院里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干细胞移植治疗。流程通常是这样的:医生将一根针插入病人的脊髓,注入从脐带血中分离出的干细胞,而这一针收费1万元人民币。中国如今有超过200家医院提供类似的干细胞治疗,他们要实现没有任何发达国家医生敢承诺的事情:让罗斯恢复视力,行动便利。

2007年9月,美国《乔布城环球报》发表了一篇名为《绝处逢生》的报道,文章开篇第一句就将干细胞治疗定性为“奇迹”。新闻讲述了一个叫Rylea的6岁小女孩,先天失明,是年来到杭州,接受了深圳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干细胞治疗后,对光有了反应,甚至能看到视力表上的“E”字。

北科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干细胞疗法中心,北科董事长胡祥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迄今已经治疗了6000多位患者,包括4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外国人。

超越传统模式的推广

干细胞时代拉开帷幕距今,不过短短12年。

胚胎干细胞是来源于受精卵发育到囊胚期时的内细胞团,它可以产生几乎所有的组织与器官,比如骨骼、肌肉以及心脏、肝脏等,被认为具有多能型。但如何调控和维持干细胞的多能性,一直是科学界想攻克的难题。“干细胞是活的,它被注射到体内后,怎么控制它变成有用的细胞修复人体损伤,怎么保证它不会病变成癌细胞?这个机理没搞清楚,我不知道现在的临床治疗是怎么开展的。”作为从事干细胞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不无忧虑。目前,使用干细胞治疗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是:可能致癌,引入传染病以及免疫系统排斥。

联合国阿维森纳科学伦理奖获得者邱仁宗教授也指出,“从2001年开始,就听说有医院拿干细胞治病人。一种新药要进行临床试验,尚且要经过好几年的观察,要卫生部层层审批。”他认为,一种新式治疗手段这么快就被推出市场,那就很有可能是一种赶时髦,一种投机。

“病人们等不及”,胡祥如此解读干细胞治疗的推广速度,“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来开发,平均投资周期可能要超过10年,而投资额度不少于1亿美元。”胡祥认为这才是一种风险最大的选择。

“领跑”背后的监管难题

与这些科学家和医疗机构的互相抨击相比,官方却显得格外沉默。2009年5月,卫生部发布《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一次把干细胞治疗技术归为第三类医疗技术范围。所谓第三类医疗技术,指具有高风险、涉及重大伦理问题,安全性、有效性尚需规范的医疗技术,而当中最出名的是“克隆”。办法规定,已开展第三类医疗技术的机构,需要在6个月内向卫生部指定的审核组织申请审查,并报卫生部审批。2009年10月31日前没有提出审核申请或没通过审核的机构停止临床应用。

但到目前为止,众多为外国人提供干细胞移植的医疗机构还不知道该将申请递往卫生部哪个部门,而继续开展干细胞治疗又需要什么样的资质。

裴端卿说:“外国有好多病人来做(干细胞移植),不是因为中国技术先进,而是我们这里有很多法律漏洞。现在就急着开展临床治疗,没有效果可能就是最好的效果。难道等有人被治死,出了医疗事故,才来管理?”

(《南方都市报》2.10 华璐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