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老年“听客”族穿行在京城文化讲堂

2010-02-2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京城里,有一群老年“听客”,穿行在北京各大文化讲坛,与专家面对面。“听客”生活把老人们从柴米油盐中拉出来,让他们晚年生活过得更丰富、更有滋味……

“听客” 讲究的

就是呼朋结伴

陈家新是京城“听客”圈里的“名人”,听客们封其为“听友团团长”。

当“团长”,就得有个“团长”的样儿,听友们住得分散,哪儿有什么好的讲座,沟通不方便,信息了解不及时,可能就会错过。

所以,陈家新就想办法把他们团结起来,让听友们扎成堆,抱成团。

2000年,陈家新报名参加了北京文学创作研修班,从此之后,每周六日,几乎都奔走在听讲座的路上。2002年以来,京城文化讲坛逐渐增多,陈家新便把这些消息集中起来,通知各文友、听友。

陈家新的朋友特别多,拿他的话说,天下文友、听友都是一家人。在听讲座和参加文学活动中认识了陌生朋友,陈家新立刻就说:“您把电话告诉我,我以后有讲座消息给您发信息。”这句话,并非客套,过几天,您就会收到这样的消息:您好!本月某日在东城图书馆有某作家与读者见面会……欢迎参加。您的朋友陈家新。

一次,陈家新把短信发给只邂逅一面的文友老张,老张心情不好,就对着这个陌生号码回复:我不需要这种信息。不久以后,一次听课,老张与名家见面,非常愉悦。激动之余,身边的朋友引见说,是陈大哥介绍我们来的。老张愣了半天,握住陈家新的手:您就是大名鼎鼎的听友会、文友会会长陈大哥啊,请您原谅我。原来,那几天老张刚刚遭遇了短信骗子,郁闷中错把好心当成恶意了。

人们有时会对最朴素的陌生温暖表示质疑,遇到这种冷遇,陈家新早已习惯。他甘心奉献、无怨无悔,成为听友、文友中人人竖起大拇指的陈大哥,连比他年龄大的人,都这么喊,似乎陈大哥是一个官称,一个名字。

听完讲座后,一起AA制聚餐,交流感情、探讨学习,是听客们的又一大快乐,听友们笑着说,主要是想和大伙儿一起侃侃,和陈大哥一起吃饭香。

陈家新给大家发出信息通知,有时收不到回复。他非常豁达地说,通知发出去了,来不来随您,下次有好消息我还告诉您。好事,我愿意大家分享。

发信息、打电话通知听讲座消息,连同去听课的路费,每个月花进去几百元那是常有的事。他总是笑着说:生活在这样的文化盛世,听讲座,享受免费的文化盛宴,我就愿意大家好!

陈家新说,等到老得腿脚不方便了,就选个热心人接替他组织和凝聚大家,把听客生活进行到底。

“听客”练的就是“听”出学问

有人做了个统计,中老年听客族有个特点:男性比较偏爱听文学、历史;女性喜欢家政、保健。看来听客族也是男女有别,喜好各不相同。

退休教师袁湘干的生活分成两大块内容,一是听中医养生讲座、看书、总结;二是做公益志愿者。她是一个中医迷,家里到处都是医学书籍。因为疾病,她自一出生就失去了母亲,所以她后半生的时间都花在研究中医上,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领略祖国传统医学的神奇,她要告诉人们,用生活中最简单的方法来保护自己。

除去在老年大学报名参加中医学习,她还穿行于电视健康讲坛摄制现场、出版社养生文化讲坛等处,这些活动已经把她的生活排到比上班族还忙,女儿都叫她:“爱学习的时尚老妈。”

袁湘干听课加实践,看望身患重病的北漂小裁缝,为之提供治疗建议;她为社区里的空巢老人提供营养膳食保健指导;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成文章,发表在健康杂志、老年杂志上;一位加拿大患者打来越洋电话,自述病情,述说自己被疾病困扰几乎不能走路,即将失去工作的痛苦。袁湘干思考之后,给她写出了详细的治疗建议,通过Email发给她。3个月之后,一个长达两个小时的加拿大电话打来,充满感激的患者用嘹亮欢快的声音告诉她,我痊愈了!

一次听讲座中,她认识了一位只有一面之缘、因意外无处安身的北漂老太蔡女士,这位因为喜爱京城文化氛围,而专门到北京租房来做听客的蔡女士,令她非常感动。她把蔡女士带回家,狭窄的居室里,陌生的客人蔡女士住主卧,她睡硬板床,女儿睡沙发。她们成了铁杆儿听友,情同姐妹,俨然一家人一样。

“听客”图的就是“听”个快乐

在京城听友中,王志刚可谓是最执着的听客代表,大到电视讲座的录制现场、小到十几个人的社区文化百姓讲坛,他是场场不落,每讲必到。每次听友聚会,乐观幽默的他总是让大家笑声不断。可是10年前,他可不是这样,他说,听客生活,让他改变。

1999年,因企业减员调整,王志刚成为48岁的内退职工,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变化,一时蜗在家里的他曾一蹶不振。一次偶然听讲座,让他走进京城听客的队伍中,从此痴迷听客生活。随着心情开朗,他也找到了第二职业。

10年来,王志刚读了数百部书,去老年大学学习,参加3个诗社固定听课,穿行于其他听课活动不计其数。王志刚说,知识使人进步,学习使人快乐。听客生活让他豁达高远。随着听友的增多,他加入了听友李仲玉组织的家庭文化小屋,文化小屋每月一两次聚会,大家畅谈听课体会,生活感想,互相鼓励,互助解决生活难题,成为听课活动之后延续友情的平台。

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偶然遇到一位行乞的山西女孩流落街头,他拿来衣物、食物把女孩安顿好,又打电话向听友李仲玉求助。这位热情善良的铁杆儿听友李大姐当夜安顿女孩暂住自己家。之后,王志刚帮助女孩在北京义利食品厂就业,女孩和她的家人感激不尽。此后他配合听友李仲玉、刘炽等人为灾区孩子、农民图书馆捐书数百本,帮助更多的弱势群体。

一次去外地旅游,王志刚目睹了缺水地区人们生活的艰难,回来后听了一场环保节水讲座,让他产生深深的社会责任感,他阅读了大量的环保节水文章,听友聚会的时候,他把所学的环保知识和节水理念讲给大家听。他买了七八个大水桶,专门用于家庭节水,用洗衣洗菜的水擦地、冲厕所。他的行动感染着听友们。

边听边学边写作的生活改变着王志刚,10年来,他经常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作为受邀嘉宾去电台、电视台录制节目。2009年,他在一篇题为《内退后的快乐生活》的文章中写道:“谁说退休万事休?对于我来说,60岁人生才开头。听课使我快乐,学习使我视野开阔。”

资深听客陈家新支招:一些喜欢老有所学的朋友如何找到听讲座的途径,加入听客队伍呢?

一、登陆北京各区图书馆网站,查询免费讲座信息:建筑、美学、易经、史学、文学等各类讲座很丰富,在北京东城图书馆网站,还可以看到详细的乘车路线等。

二、北京各区文化馆经常组织文化讲座活动,可以电话咨询,长期关注。

三、平时多留意报纸电视提示的同城讲座信息。

四、走出家门,开拓视野。听讲座后多与听友们交流,互相通告信息,资源共享。

(《中国老年》2010年第2期 王瀛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