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能哥”王小利:镜头内外皆有才

2010-03-1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秃脑袋,小胡子,说话磕磕巴巴,走路摇摇晃晃,着急时一遛小跑……这就是东北二人转演员王小利在电视剧“乡村爱情”系列中的经典造型。今年,王小利首次被师父赵本山带上央视春晚舞台,小品《捐助》中的表演让人们看到

了他出众的喜剧表演才能。

才能靠二人转的积累

王小利出生于黑龙江农村一个二人转世家,父母都是嫩江县民间艺术团主演,在当地很有名气。他大概9岁时就开始学二人转了。

王小利至今记得当年演出的辛苦:一家人外出演戏,需带着电饭锅、粮食、蔬菜和油盐酱醋,统统装在一个口袋里,上下火车都由他扛着。此外,还有装演出服、化妆品的皮箱,简单的音响设备等,一应俱全,像搬家一样。当时,演出的收入很微薄。尤其在农村演出时,很少有人花钱买票,而是用大米黄豆之类的农产品换。

为何王小利在“乡村爱情”系列中扮演的刘能,脑瓜那么灵光,反应那么迅捷,临场发挥那么多?其实就是他常年演出二人转的艺术积累。“因为演二人转什么情况都可能遇到,都得演下来,所以养成了这么个习惯:不带分神的,不带晕镜头的,上多大的台都不带害怕的,到了电视剧中随机应变的能力就比较强!”

与赵本山成为师徒

赵本山谈到与王小利的师徒关系时曾打趣道:我不是收他为徒,是他收我为师!

2001年,王小利参加首届“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并获了奖。颁奖晚会上,王小利听说赵本山欲收张小飞、王小宝为徒,十分羡慕,便壮胆给高秀敏打电话,希望赵老师把他也“收”了。高秀敏说:“我可以帮你问问,成不成可不保准”。五分钟后,高秀敏兴冲冲回电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赵老师同意收你了!”王小利闻讯眼泪哗哗流了下来。关键时刻的一次毛遂自荐,成就了他与本山的师徒关系。

作为赵本山的第一批高徒,王小利先后参加了电视剧《刘老根2》(饰宋秃子)、《乡村名流》(饰刘一手)和“乡村爱情”系列的拍摄,其个性化、特色化的表演受到人们一致称赞和好评。

用小品语言塑造人物

在王小利饰演的角色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乡村爱情”系列中的刘能了。

王小利说,“刘能这个角色分量挺重,我心里压力挺大。拿到剧本一看,刘能还是个磕巴,我心里就更没底了。因为范伟在《马大帅》里演的彪哥就是磕巴。导演说,你的磕巴要与范伟的磕巴区分开,他是硬要装横的磕巴,你是靠小聪明暗里使坏的磕巴;你不是每句话都磕巴,而是关键时刻才磕巴!”为了让自己变成磕巴,王小利花了半个月时间,天天琢磨和模仿磕巴说话的方式和特点。

刘能的外形也有特点。王小利曾请美工师给他画了十来幅人物造型图,最后选了现在观众看到的形象:留着光头,蓄着小胡子,上身穿件大背心,下身穿条大裤衩,脚上趿拉着一双懒汉鞋。问王小利为何把刘能演得这么活灵活现时,他说得很实在:“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也见过与刘能类似的人。我觉得不管演啥都要有生活,生活中有那样的人,你就那么演;生活中没有的,你怎么演都不会真实。”

“乡村爱情”系列的最大特色之一,是台词十分精彩。人物之间的对话交流以至矛盾冲突,都酷似相声小品中的语言和包袱,尤其是谢广坤和刘能之间。刘能与赵四之间的“斗嘴”,不仅笑料频出,且富有时代特点,成为塑造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

王小利透露说,生活中自己身边就有这种能说会道、语言又十分幽默的人,所以他们拍戏时,并未严格按照剧本提供的台词来表演,大部分是现场的即兴发挥。

生活中的王小利

生活中的王小利和刘能反差挺大,“我平常不太喜欢张扬,不太爱说话,待人也比较随和,大大咧咧的,不是斤斤计较的那种人……”

谈到家庭,王小利的话语中透着满足:“我的家庭非常和睦,爱人也非常支持我,我们在同一个单位(本山传媒)、同一个舞台演出(爱人李琳是他的二人转搭档,“乡村爱情”系列中饰谢兰)。她对我、对家庭、对我们的两个儿子,都尽心竭力做出了自己的奉献。我的父母现在年岁大了,我在沈阳为他们买了房子,住得离我也挺近……”

走出春晚的王小利说,自己还是原来的王小利,还要每天到“刘老根大舞台”去演二人转,还要根据师父的安排接拍一些影视作品。

(《今晚报》3.5 杜仲华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