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傅莹:草原上走来的外交女杰

2010-03-1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1月4日,国务院任命新一批国家工作人员,蒙古族女性傅莹格外耀眼――外交部副部长,这是继1974年王海容之后,第二位女性担任这一职务。

傅莹有着蒙古族人的坚韧和睿智。

曾给邓小平当翻译

傅莹,1953年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1969年“上山下乡”,去内蒙古一个农场劳动,经历了苦难。

1977年,傅莹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进入外交部。2004年3月,傅莹出任中国第十任驻澳大利亚大使。澳大利亚联邦律政部长卢铎赞誉傅莹大使:“她是我所见过的逾千各国大使中的No.1,最能代表和维护中国的利益,最富有影响力和魅力。”

傅莹当过邓小平、江泽民、李鹏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

成就“危机大使”美誉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网站,首页上傅莹大使的笑脸格外醒目,致辞别具一格:“在当今世界,不同国家间的人们增进彼此了解和友谊变得愈发重要。”

自2007年傅莹出使英国,中英关系并不平静。然而,就在公众的注视中,傅莹一次次媒体公关化解了危机。

2008年,西藏3・14打砸抢烧事件发生后,英国媒体刻意剪辑录像、加工图片,制造假象。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半个月后奥运圣火将开始海外之行。在伦敦,能有尊严地传递吗?

3月28日,傅莹来到英国广播公司(BBC)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早餐》,接受现场直播的电视采访。傅莹身穿中式服装,一头银色短发,气质优雅干练,她怀抱两只憨态可掬的“福娃”,又平添几分亲切。

“最近,人们都在议论北京奥运会,但却让人错觉北京奥运变成了联合国首脑峰会,要负责解决全部重大国际问题。”听到傅莹这句话,主持人也忍不住笑了。傅莹继续说:“政治问题当然很重要,但是不可能在足球场和游泳池里解决。”

4月5日,就在奥运圣火抵达伦敦前一天,傅莹在英国的主流大报《泰晤士报》上发表文章《奥运火炬不暗淡》,“西藏的美丽,曾吸引我数次前往……每次看到大昭寺门前磕长头的善男信女,看到藏族老奶奶摇着转经筒,看到年轻的喇嘛激烈地辩论教义,谁能不深深感动于他们的虔诚呢?”

第二天,傅莹作为火炬手参与传递,但很快发生了“藏独”分子抢夺火炬这令人震惊的一幕。

4月13日,傅莹就在英国另一家主流媒体《星期日电讯报》上发表文章《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她讲述了同行的中国志愿者所受的委屈,讲述了中国年轻人的愤慨,还讲述了自己女儿对整个事件的不解,惟独把愤怒深深地藏在了字里行间。

2009年7・5事件后,傅莹在《卫报》上发表《团结流淌在中国的血脉中》,文章以那首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开篇,强烈谴责恐怖分子的行径。有读者反馈说:“我相信所有国家都珍惜团结、反对暴力。”

傅莹正是屡屡在关键时刻发出直击人心灵的声音,成就了她“危机大使”的美誉。

记者眼中的傅莹

记者的同事罗洁曾多次采访傅莹,罗洁说,“她特别温和,特别有女人味。”

当然,真正让傅莹脱颖而出的是她对于外交艺术的深刻理解。2009年11月,英国发行量300万份的《太阳报》刊登了一条很有意思的新闻,说《X元素》电视选秀节目选手,就住在中国大使馆旁边,“粉丝”们没日没夜的守候与喧哗打扰了大使馆的日常工作,于是,中国大使傅莹“发飙”了,还“上诉”到了英国外交部。

傅莹再次作出反应。首先二话不说,把招儿接下来,“这真是太逗了。”接下来,就爆更猛的料“其实,大使本人也是《X元素》的‘粉丝’”!再“借东风”,向英国民众介绍中国的“超女”、“快女”选秀节目。最后,话锋一转,“但是在中国,制片方可不会让选手住到居民区,否则成千上万的‘粉丝’一来,还不把居民区淹没了”。

一套“太极拳”打下来,不仅把误会澄清了,还让英国人看到了大使可爱的一面,甚至了解了当今中国年轻人的时尚生活。人们不得不承认,傅莹的沟通技巧实在高明。

作为中国的代表,除了温和的一面,傅莹在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上也会十分坚定。英国公民阿克毛因为贩卖毒品而被中国执行死刑后,傅莹两次接到英国外交部照会,均十分明确地维护中国的立场。她说:“阿克毛带进中国的海洛因有4030克,足以使26800人致死。而根据中国的法律,50克就足够判死刑了。”

“我很欣赏她、很崇拜她。”驻英记者李庆庆说。

  (《内蒙古晨报》1.5《世界知识》2010年第4期 薄旭 王博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