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位中国学生的游学经历

2010-03-3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美国“妈妈”要求他玩

高二那年,经多轮笔试和面试,华东师大一附中的李逸超(英文名Joe)成功突围,成了赴美交流学生。2008年7月,他在美国加州棕榈谷高中开始为期一年的游学生活。

刚到美国时,负责接待他的美国“妈妈”曾给李逸超提过一个“缺点”,就是不会

玩,不会放松。她规定:“你每天至少让我看到有一小时在玩,否则我就把你送到别的家庭去。”美国高中下午2:40放学,学生们回家就玩游戏机或电脑,玩累了出去打篮球或垒球,或约同学去逛街。看到美国学生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阳光气质,李逸超很羡慕:“他们活得那么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很多中国孩子没有爱好,在他们父母眼里,有爱好就是浪费时间。好学生的标准就是成绩好,有没有出息全看成绩。”

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在美国中学,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课程或老师,然后按着自己所选的科目去不同教室上课,每节课都会有不同的同学组合。他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快乐学习,什么叫自主学习。

一个多月后,李逸超参加学区数学竞赛,得了第一。但李逸超更愿意接受挑战,他选择的英美文学、西班牙语、演讲等课程,美国学生都感到棘手。李逸超就读的十二年级是毕业班,看着身边同学忙着准备毕业的各项工作,他萌生了“在这里毕业”的念头。但老师说,外国学生想在美国高中毕业,必须在美国高中读满两年。李逸超不免有些失望,但他要让这个“不可能”成为“可能”。在不到10个月时间里,李逸超除了完成美国十二年级的各项课程外,补修出了毕业所需的学分,并和美国同学一起参加加州高中毕业生统考。2009年5月29日,李逸超终于领到了棕榈谷高中的毕业证书,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个正式毕业的国际交流学生。

“我没变,是评价变了”

按正常轨迹,李逸超现在应坐在高三课堂里,埋头题海,准备“黑色六月”里的那场高考。但刚刚在美国加州棕榈谷高中度过的这一年,改变了一切――一个在国内并不出众的高中学生,出国游学一年却成了当地学校有史以来首位获得毕业文凭的国际交流学生;他撰写的60余万字的网络日记,跟帖超过35万,引起国内多家出版社关注,纷纷向他约稿。回国后,老师、同学感叹他的变化,他却说“我没变,是评价变了”。

在美国学校,李逸超的点滴进步都会得到由衷的赞叹和祝贺。“第一次上台演讲,难免有些紧张。当我抬头和同学做眼神交流后,再回到稿子时,常常找不到自己讲到哪里了。”但演讲结束,全班同学却报以最热烈的掌声。老师对这个初次登台的交流生评价很高:发音标准、音色好听,只是提醒他下次可以再放松点。这样的学习氛围,让李逸超有点“人来疯”,越学越带劲,体内似乎有释放不完的学习动能。

由于已拿到美国高中毕业文凭,李逸超可以直接申请美国大学。等待美国高校录取通知书的这段时间,看书、弹琴、聊天,成了这个18岁大男孩的日常生活,每周他还会花两个下午到游泳馆活动活动筋骨。他正为下一段未知的奇特旅程积蓄能量。

(《文汇报》3.18 王柏玲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