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悲伤的路,我和儿子一起走过

2010-04-1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英国作家丹・瓦德尔在2006年3月痛失爱妻,那时他们的儿子沃克尔才3岁。他对儿子进行了一场“死亡”教育,让儿子和自己走出了悲伤。

儿子想弄明白什么是“死亡”

2003年9月,我的妻子艾玛得了乳腺癌,那时她才35岁。两年半后,艾玛停止了与死神的抗争,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艾玛离世之后,我悲痛万分,但我要独自承担起养育儿子的重担,不能就此消沉。艾玛的葬礼举行之后,偌大的房子里只剩下我们父子俩相对无语。

我知道沃克尔很想弄明白什么是“死亡”,所以我们买来有关死亡的儿童读物,这让沃克尔对“死亡”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我为此想了一套说辞,一遍又一遍地向他解释。“妈妈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医生也无能为力。当人得了重病,他们的身体就会停止工作,死亡也就来临了。其实,妈妈并不想死,她很难过,因为她死后就再也看不到你和爸爸了。但妈妈确实死了。以后,我们再也见不到她了,但是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我们有她的照片,有很多关于她的回忆。她爱你和爸爸,而爱就像是星光,是永远不会熄灭的。”

妈妈仍是他最想依赖的人

然而,沃克尔仍然没有完全明白“死亡”的真正含义。“妈妈每天都死吗?”他有一次这样问我。很显然,他认为死亡就像是“难过”或者“高兴”,是一种状态,有一天他妈妈停止“死亡”后,就会回家。

有时,他在无意中发现了妈妈的遗物,会高兴不已。一次,他找到了一顶粉红色的帽子,那是艾玛脱发后常戴的。“那是妈妈的”,他边说边把帽子戴上,“我要戴妈妈的帽子出去。”可那顶帽子对男孩来说实在太花哨、太夸张了,于是我对他说:“那是妈妈的帽子,对我们来说非常珍贵,我们可不能把它弄丢了。把它收起来,好吗?”他同意了。

我决定不给他讲“天堂”之类的事情。这倒不是因为我是一个无神论者,而是我觉得,如果我告诉沃克尔他妈妈到了一个“更好的地方”,他可能会有种被抛弃的感觉,并且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妈妈为什么不带他一起到那个可爱的地方去呢?是不是因为他做错了什么?

悲伤还在,生活却要继续下去

让我感到特别痛苦的是,我不能尽情地释放自己悲痛的情绪――因为我还要照顾年幼的儿子。然而,正是这个幼小的孩子,拯救了我,让我能心智健全地继续生活下去。没有儿子的支撑,我可能会沉湎于痛苦而无法自拔。为了他,我每天清晨按时起床,为他准备早餐,给他穿衣服,陪他玩耍,还要常常和他聊天,以了解他的情况。这一切给了我重新生活下去的目标,让我的生活又有了意义。

“我来生还做你的儿子”

2006年年底,我们搬到了伦敦西部的西斯威克。沃克尔也转到了那里的托儿所。我在那里遇到了塞玛。塞玛是一位会计师,她的女儿玛雅是沃克尔的好朋友。她有过一段不幸的婚姻,如今独自一人抚养女儿。

一开始,我们常常以孩子的名义,在公园里搞四人聚会。后来,我们干脆公开了恋情。沃克尔和玛雅都非常开心,因为他们相互见面的机会更多了。直到今天,他们仍然是最好的朋友。在塞玛身上,沃克尔又重新体会到了久违的母爱。

2009年初,我和塞玛结为夫妇。年底,我们的孩子文尼出生了。沃克尔很开心,特别宠爱他的小弟弟。

艾玛离开我们已经快4年了,沃克尔现在是个快乐自信的小男子汉,对有关“死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甚至知道“来生”。那天晚上,我为他盖被子时,他竟然对我说:“我来生还做你的儿子。”

(《解放日报》4.2 赵纪萍编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