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商业化触碰“传记”底线

2010-04-2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近来,传记类出版物的出版屡屡“触礁”。《印象中国:张艺谋传》《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等传记的出版,引发无数“口水仗”。

《印象中国:张艺谋传》一书出版后引出一场官司。书中借张之口披露内幕、伪造的签名以及误导的封面,进行了“明显的侵权”。为此,张艺谋一怒以侵犯其肖像权、姓名

权、名誉权为由,把该书作者黄晓阳及出版方告上法庭。最终,法院判令作者和出版社停止侵权,赔偿张艺谋经济损失40万元以及精神损害抚慰金5万元。

这场争议主要应该集中在传记的内容是否真实,是否侵害了张艺谋的名誉权。

财经作家吴晓波的《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出版后,专栏作家柳红撰文《话语权背后的责任――兼谈为吴敬琏写传》提出疑问。曾经担任吴敬琏的研究助手达9年之久、并曾出版《吴敬琏评传》的柳红认为,吴晓波只是“对吴敬琏做过6次采访,每次3个多小时”,“在他采访之后短短3个月时间内,传记就出版了”。柳红认为,吴晓波只采访了传主吴敬琏,“与传主有关的人大都健在,岂能不做采访?”吴晓波回应:“中外传记史上,从来不乏只采访传主一人,其余全靠文本资料、历史档案的传记。”

真实,是人物传记的生命。综观图书市场,还有很多传记都在“真实”的名义下,大曝传主所谓的隐私,引来传主家人的不满。传记追求的是真实,但写真实并不等于写隐私。任何人都会有自己的性格缺陷,如果把当事人在历史条件下的往事,用纯粹主观的视角去讲述,忽略了当时的各种客观环境,是有违于传记创作的道德底线的。

(《解放日报》4.12 姜小玲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