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苏州潘家 宝鼎传奇

2010-05-2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大克鼎

大盂鼎

深夜烛影为哪般

1937年11月初的一天深夜,古城苏州沉浸在浓浓夜色之中。然而,就在位于苏州城东,南石子巷的一座高大宅院里,一间老屋内还闪烁着点点烛光,这座深宅大院就是名满江南的潘家。此时,借着微弱的烛光,屋里人正在紧张地忙碌着。屋内正中已挖出一个大土坑。几个人把一个大木箱放到了土坑里,填上泥土。而指挥这一行动的人竟是位年轻女子。

这位女子名叫潘达于,是潘家的女主人。而潘达于带领家人悄悄埋入地下的,正是潘家收藏多年的两件稀世珍宝――大盂鼎和大克鼎。

大盂鼎高101.9厘米,重153.5公斤,是目前出土的形制最大的西周青铜器,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大克鼎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是仅次于大盂鼎的西周第二大青铜器。大盂鼎和大克鼎不但体形巨大,做工精美,更重要的是两个鼎上都刻有数量不等的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宝贵资料。潘达于为何要将如此珍贵的两大宝鼎偷偷埋入地下呢?

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争爆发,上海失守后,古城苏州的宁静被彻底打破。危险近在咫尺,人可以暂时躲避,可两大宝鼎又大又重,根本无法带走。潘达于只得想出此法。

鼎落潘家是有缘

在潘家涌现的众多官员中,有两人名声最为显赫,一个是号称“四朝元老”的清朝重臣潘世恩,另一个就是潘世恩的孙子,曾在光绪年间官至军机大臣的潘祖荫。

在潘家的众多收藏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大盂鼎和大克鼎。这两件闻名海内的国宝重器为什么能齐聚潘家呢?

话说大盂鼎原来的主人是清末名臣左宗棠。咸丰30年,左宗棠因遭人弹劾,陷入危机。同朝为官的潘祖荫3次“上疏营救”,使左宗棠在官场得以东山再起。因为这段情谊,左宗棠将大盂鼎赠给了痴迷青铜器的潘祖荫。

被称为西周第二大重器的大克鼎,清朝光绪1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此时距潘祖荫得到大盂鼎已过去30年了。当潘祖荫知道朋友收藏到大克鼎后,羡慕不已,亲自登门拜访,出重金购买下了此鼎。就这样,历经30年,两大宝鼎齐聚潘家,一时间成为收藏界的传奇。

寡居弱女挑重担

自从两大宝鼎落户潘家后,潘家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就在买到大克鼎的当年,潘祖荫突然去世,引得周围人议论纷纷。为了保护好这些藏品,潘家制订了一条严格的家规,对于家中的收藏,潘家后人都要“谨守护持,秘不示人”。

潘达于结婚刚3个月,丈夫又突然去世了……几年后,26岁的潘达于成为潘家的当家人。此时由于时局动荡,潘家产业逐渐败落,全家生计难以解决。一天,一个古董商人愿意出600两黄金加一栋洋房来交换两个宝鼎,却被潘达于坚决回绝了。

深埋巧避敌人眼

危险正一步步逼近,苏州上空的警报声时刻提醒着潘达于,稍有不慎,不但宝鼎难逃一劫,家人的性命也难以保全。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潘家的大门紧闭,潘家传出话来,女主人已带家人到太湖边的光福避难去了。其实,潘达于并没有离开,为了保护宝鼎,她最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宝鼎装入木箱埋入地下。

1937年11月19日,苏州陷落。日军首领早就听说潘家藏有稀世宝鼎,便来到潘家到处搜索,但始终没有看到两大宝鼎的身影。藏在地下的两大宝鼎终于躲过了最危险的时刻。

捐献宝鼎称义举

抗战胜利后,潘达于一直居住在上海,但她却无时无刻不惦记着家中的宝鼎。回想几十年来潘家围绕着宝鼎所经受的种种波折,她最终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宝鼎捐献给国家。

1951年10月9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以隆重的授奖典礼表彰潘达于的捐献义举。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大盂鼎和大克鼎在历经风雨沧桑之后,得以与世人见面。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开馆,大盂鼎等125件珍贵文物应征北上。从此,两件巨鼎一南一北,各镇一方。

(《中国电视报》5.6)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