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看《手机》,说交流

2010-06-08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在电视剧《手机》中,频繁出现与“手机”相关的情节。比如第一次打电话;怕误会而不接手机;摔手机发泄,等等。其实,这里的手机已经不仅是一般的通话工具,而是带有更多的象征意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手机是人际交流与互动的象征。

法国心理学家拉康指出,人的一种普遍的错觉,就是总是向别人去寻求自

己的形象,拉康把这叫做“镜像”。通俗地说,就是很多人总是过分关注自己的言辞和行动会引起别人怎样的反应,别人是怎样看自己的,并据此修饰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例如,剧中打手机者很多都害怕自己的行为被对方误解,于是通过手机曲折掩饰,层层包装,但结果还是被戳破。这样,本来子虚乌有之事被误传、误读,被演绎和放大无数倍,变成了确有其事,导致一连串婚姻悲剧。

这种过分关注别人会怎么想,其实也就是陷于自我和他人的二元关系的泥淖。中国人所谓人际关系,大多是这个层面上的,即:他怎么看我?我要是这么说,他会怎么想?而这时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去揣测别人的反应本来就是虚幻和不可能之事,头长在别人身上,我们怎么可能左右别人的思想?

过分关注别人的反应,还会疏远自己的心灵。现代人总是感叹人心不古、人际关系难处,其实处理人际关系的法宝不在我-他关系本身,而在这之外。也就是说,人是否具有足够的反思精神,是否具有良好的自我成长能力,是否对自己的心灵负责、诚实,把这些做好了,人际关系自然就会好,还用得着通过手机处理所谓的“人际关系”吗?

现实中的我们每天都在通过现代化的通讯设备相互传递着各种信息。也许,用好手机,用好言语,更重要的是维护好我们的心灵,是现代人需要深思的所在。

(《北京青年报》5.29刘晓祯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